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直属事业机构,各人民团体,驻会各单位:
现将《会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会宁县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8日
会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县建设,全方位推进全县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甘政发〔2021〕92号)和《白银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市政发〔2022〕15号)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会宁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覆盖城乡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促进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各类人群提供均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
将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纳入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谋划、储备和建设力度。围绕“山地自行车运动之城”目标,在丁沟线川田园综合体区域高标准建成拥有竞速爬山和恬静山道等多样性感受的专业山地自行车赛道,在中川镇大墩梁区域建成集塑胶、沥青、沙土等多种路面组合的自行车慢道。精心打造东山、桃花山行人登山步道、会师景园真人CS拓展基地等精品体育设施,逐步完成西岩山、祖厉河仿古城墙段健身步道建设。将北城圣地广场加入全民健身功能,提质升级,新建钟鼓楼体育公园。在河畔镇、韩集镇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在郭城镇建设一处体育公园。重点支持利用老旧厂房、仓储用房等建筑改建和公益性建设用地新建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与住建、城管等多部门合作,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套智能化健身路径。在沿河、沿路、村带等区域“见绿插体”,在公园、绿地等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利用城乡环境整治产生的“金角银边”,优先建设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口袋式运动场”。倡导复合用地模式,加强健身设施与城乡文化、教育、养老、商业、娱乐等其他服务设施的功能整合,因地制宜综合建设体育健身设施。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体育健身场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动场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户外运动营地和体育综合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城乡现有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逐步形成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尝试推动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市场运营,在课后和节假日对公众安全有序开放。推进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健身场地设施开放,鼓励私营企业、园区、厂房中健身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园林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城市执法局、县工信局、各相关乡镇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完善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大力推动太极拳、健身跑、健步走、骑行、广场舞等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健美健身、瑜伽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重点支持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发展冰雪、轮滑、攀岩等高端体育运动项目。举办每四年一届的线下全民健身运动会,覆盖各类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和居家健身课程,吸引更多人群参与线上赛事活动,引导市民居家健身、科学健身。
实施赛事活动品牌塑造计划。依托我县独特、丰富的山地户外资源,大力发展山地户外体育运动,推动山地体育、山地旅游与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城镇文化的结合。针对老百姓喜欢的运动项目,举办“全民健身老区行”“户外拓展”“骑行旅游”等赛事活动。根据乡镇特色把体育比赛的赛场安排进入镇村,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每年春季在中川镇大墩区域举办“重走红军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生系列活动,鼓励各企业,各社团引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通过“办赛”“参赛”“观赛”的深度融合,吸引参赛队员和游客亲身感受户外运动的激情,提升城市影响力。
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推动青少年、中老年、残疾人、农民等重点人群的赛事活动常态化供给,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活动体系。支持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举办适合中老年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落实广播体操和工间操制度,提升职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开展残健融合体育健身活动,做好无障碍体育设施建设,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各乡(镇)、行政村(社)利用传统节庆和农村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体育健身赛事活动。推动健身设施的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实现健身设施无障碍使用。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健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县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壮大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完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与制度。依托会宁县国民体质监测站,建成会宁县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实现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的转变。为城乡居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并建立居民体质档案,为不同年龄段、各类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
提升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和等级结构,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培训、激励和保障机制,吸引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健身达人、文化站站长、社区和村医务人员等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规模、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提升服务意识。到2025年,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城乡晨晚练点和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覆盖,建成城乡居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
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调查,推行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定体系。组建科学健身指导团队,开设健身知识及运动项目科普大讲堂,每季度深入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运动伤病预防、运动康复知识宣讲。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总工会、县委编办、团县委、县人社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
构建以体育总会为龙头,包含单项体育协会、各体育俱乐部的体育社会组织架构。重点培育基层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鼓励各协会以分支机构等形式向乡镇延伸,鼓励乡镇、行政村(社区)建立和培养健身俱乐部、自发性健身团队和全民健身站点,形成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健身组织网络。
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活动经费等方式,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合作举办体育活动。推动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等级评定,对会员数量稳定、参加人数增长、连续举办3年以上赛事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名的体育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体育社团组织的主要评价指标。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总工会、团县委、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妇联、县残联、县体育运动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
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创新线上线下联动的办赛新模式,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建设县、乡两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全县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提供赛事活动、健身组织、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机制。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体育运动中心、县融媒体中心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快冰雪运动推广普及
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主题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冰雪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在适合条件的乡镇推广建设四季可用、可拆装的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设冰雪和轮滑场地。提升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市场化运营管理,支持社会力量承担冰雪场地设施运营。加大冰雪运动普及力度,打造冰雪品牌赛事,组建会宁县冰雪运动协会。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将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将陆地冰球、轮滑等冰雪相关赛事纳入县中小学生运动会。组建校园轮滑队,开展轮滑赛,重点打造会宁县陆地冰球运动,组建会宁县陆地冰球队,聘请专业教练指导培训。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住建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人社局、县委编办、县少儿业余体校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会宁低丘缓坡、绿色生态等山地资源,发展以自行车、登山、徒步、户外拓展等为主的运动休闲项目。制定支持体育企业、体育社团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我县民办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重点支持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育文创等领域中小体育企业、体育社团的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对闲置厂房、仓库进行改造升级,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举办等领域投资。
完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营造公开、公平的体育市场准入环境。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住建局、县民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城市执法局、县工信局、国家税务总局会宁县税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促进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发展
加强体教融合发展。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完善业余训练网络,强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奖励和扶持机制。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建设,建立教师教练双贯通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教练员常态化培训。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对体育运动类培训机构制定审批设立标准并加强监管。
深化体卫融合发展。推进健身与健康融合中心建设,打造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质健康测试、科学健身指导、业余等级评定、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体卫融合理论、临床实践、运动干预和康复等培训,每年至少培训3名体卫融合专业人才。探索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慢病干预服务中心,对亚健康风险人群和慢病重点人群开展精准化干预服务。支持县、乡医院设立运动健康门诊,将运动健身指导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体质监测和健康体检并轨。引导运动健康专业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到村(社)、社区卫生机构开展服务工作,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推进体旅融合发展。普及推广自行车、红色马拉松、冰雪等户外运动项目,完善相关设施。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每年在丁沟线川野营地、甘沟牡丹园、大沟厍去等旅游精品线路开展路跑、自行车赛,在丁沟大墩到县城会师园开展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红旗接力跑”等精品赛事,创建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打造一批体育特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部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牵头,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卫健局、县人社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各项工作部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支持、社会响应、智库介入的大群体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将全民健身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在顶层设计和工作落实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可在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大财政投入。要把全民健身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多元资金筹集机制,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用好用活体育彩票公益金,拉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加大购买比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支持和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支持群众健身消费。
(三)壮大人才队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强与各高校、专业化体育组织对接,引进体育专业人才。加大对体育管理、赛事运营等急需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爱好者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加大对基层体育干部的培训力度,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带动更多人群加入科学健身行列。加强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营造社会氛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宣传。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推出书籍、影视、音乐、公益广告等文化产品。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个人中选树一批健身健康榜样,加大宣传力度,举办表彰活动。全力推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
(五)加强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分级分类研制赛事活动举办标准、评估办法和激励机制,打造与我县城市相匹配的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六)强化督查评估。县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明确各部门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制定落实方案。建立督导督查工作机制,加强对全民健身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督指导,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工作绩效实行考核评价。对《会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附加下载:会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会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pdf
相关文档:《会宁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