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名称的由来

来源:县旅游局 | 作者:
日期:2018-02-11 16:03:47 | 阅读: 15555

祖厉县是会宁县之古称,有西汉安定郡与东汉武威郡属祖厉县之别。最早见诸史册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条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内有“祖厉,莽曰乡礼”的记载。

《后汉书·郡国志》武威郡条目下有:“祖厉故属安定”的记载。可见祖厉建县悠久。而西汉、东汉之祖厉县城具体建在什么地方,目前方志界尚有争论。1994年版《会宁县志》依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守忠之说,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靖远河靖坪,东汉祖厉县城为县南十里铺窝铺汉古城;2007年版《会宁县志》载《汉祖厉县城考》(李志中、万全琳)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东汉祖厉县城在郭城驿镇大羊营。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3州名均为会宁县历史沿革中的名称,其中会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长,1000年左右;西会州、新会州二州名分别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后则3州治所在今靖远县辖境,此后便迁至今会宁辖境。

会州之名始见于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废帝二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途经今靖远地界时,有当地富户张信罄资犒六军,泰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州治会宁,此为会州之始,州治在今靖远县境。这也是今白银市辖境内最早出现的州名(《白银市志》则定为西魏大统十三年,即548年)。过了65年,到唐武德二年(619),唐高祖将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由会州改名的会宁郡又改名西会州,以别于后北周保定二年(562)移往鸣沙之会州;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废鸣沙之会州,仍改西会州为会州名,过了两年到贞观八年(634)又将会州改名粟州,同年旋复会州名。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在州改郡中,将会州又改名会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在郡改州中,恢复会州名。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会州全境陷于土蕃,属汝遮辖境。此后,一直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党项族头领李继迁焚毁会州城,会州成为北宋、西夏交战之前沿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北宋五路大军攻打西夏,今白银市全境沦为宋夏交兵之地。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宋将苗履筑会州城,其城在今靖远县城;又于州西南百里筑会州新寨,名会川城,此城即是郭蛤蟆古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今白银市全境黄河以东为金人占据,黄河以西归西夏。直至金宣宗贞佑初年(1214年前后)西夏占领会州全境,金迁会州治所于郭蛤蟆城,取名新会州,至此,会州治所始迁今会宁辖境,结束了会州治所在今靖远辖境660余年的历史。

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将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今会宁辖境内便有两个州级建置,一为郭蛤蟆城的新会州,一为张城堡村东的西宁州。但只过了4年,到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两州皆被西夏占领。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金将郭蛤蟆从西夏人手中夺得会州(郭蛤蟆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金亡,金元帅郭蛤蟆坚守孤城3年,终被蒙古军攻破,郭蛤蟆自焚。蒙古军旋将会州治所南迁西宁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并西宁县入会州,元顺宗至正十二年(1352)因会州一带地震强烈,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从而结束了会宁县称会州的历史,计会州之名断续使用800年左右。而西会州自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将会宁郡改名西会州始,至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废鸣沙之会州,西会州恢复会州名后再未出现西会州名,西会州在会宁建置史上仅使用14年。

新会州筑于宋元符二年(1099),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金将郭蛤蟆从夏人手中夺回新会州,恢复会州名。新会州名在会宁建置史上仅存在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