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塬“活水来”——会宁县河畔镇中滩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案例
来源:白银组工 | 作者: | 日期:2022-11-15 09:31:27 | 阅读: 5263
【案例类型】
合作组织带动型 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思路,支持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进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合理约定村集体与农户收益比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日光温室产权进行抵押贷款,建设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探索村民自愿、集中流转、连片经营、产销一体的集中经营模式,发展“统购统销+休闲采摘”特色种植业、“集中圈养+村托户养”特色养殖业,拓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路径。 【创新案例】 会宁县河畔镇中滩村地处古镇河畔南部,沿祖厉河呈带状分布,国道247线穿境而过,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8586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668户3222人,党员76名,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6万元,预计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近年来,为脱下集体经济“空壳村”这件“穷外衣”,中滩村党支部抢抓“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土地整治和节水滴管等项目机遇,通过大力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经济发展规范化、乡村治理常态化等,实践出了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活水自来”的中滩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没人气、群众收入缺财气、经济发展无底气等一系列问题,2021年被评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基层党支部”。 一 人气如何聚? 选兵点将,建强组织 几年前,中滩村办公无阵地、班子缺合力,是典型的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各项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也处处碰壁,无疾而终。2019年,村党支部下定决定改变落后面貌,筹资整合80万元新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全村“地标建筑”,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凝聚力。在此基础上,河畔镇党委和中滩村党支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举党性强、能力好、作风硬、群众认可度高的党员能人进入村领导班子,支部书记实行“一肩挑”,并按程序担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从制度建设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完善财务管理规章,规范执行“四议两公开”“三议五会”工作法,打破了思想壁垒,激活了内生动力。 二 底气如何增? 支部引领,输血造血 团结动员群众发展致富产业是农村党组织的重要任务。面对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瓶颈,中滩村党支部从“零”起步,按照“党群抱团、资源共享、多元扶持、合力创业”的思路,争取省管党费5万元、申万宏源帮扶资金10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共计2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探索拓展“支部+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合作社进行入股合作,每年按照不低于8%的比例进行分红,有力推动了集体经济“破零”发展。基金运转以来,已先后滚动开展4轮入股,获得入股分红效益6.4万元,推动4家农民合作社和300多名党员群众增收致富。 三 财气如何涨? 流转土地,规模经营 【经验启示】 1 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形态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本前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支持,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整合资源创新经济模式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核心关键。村党支部抢抓撂荒地整治、“旱变水”水肥一体化等项目机遇,实行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承包权“三权分置”,激发了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拓宽了农户就业增收渠道。 3 村企联建实现发展共赢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按照“党支部+合作社+链主企业+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村党支部、链主企业和村民有机联合、抱团发展,而且能使农民群众最大程度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