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诚心引来“金凤凰”

来源:教育部网站 | 作者: | 日期:2018-04-12 10:32:43 | 阅读: 18102

“会宁一中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我们俩签到同一所学校可以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生活也方便。而且县上给每人1万元的安置费,还提供公租房。”去年6月,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兰州小伙子陈宜鹏和他的妻子、江苏姑娘刘颖正在为毕业后的去向犯愁,甘肃省会宁县招聘教师的公告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俩人一拍即合,当即就决定签到会宁一中。

除了优厚的待遇,让陈宜鹏夫妻心动的还有会宁“教育名县”的光环。这个有58万人口的贫困县,走出了大批人才,拥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美称,造就了甘肃教育界独特的“会宁现象”。

“我们有一大批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有一支对事业忠诚和担当的优秀管理队伍,有促进教师发展的良好机制,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会宁教育的良好发展。”会宁县教育局局长王池柳介绍,近年来,会宁县将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专业性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续航发展的源泉动力,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力度,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和紧缺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据了解,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连续5年统筹推进教育系统“五个一”人才引进工程,即引进100名博(硕)士研究生、100名免费师范生、协议定向培养100名免费师范生、1000名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和1000名普通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

与此同时,分别一次性给予免费师范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住房和生活补贴,并安排学校单身公寓或公租房。省部共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发放1万元的安置费。协议定向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每年给予1万元的学习生活补贴。

“5年就是2500万元,对于一个经济发达县份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会宁县每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也就只有2亿多元,每年拿出500万元,一次性解决了新进教师的后顾之忧。”在王池柳看来,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与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谋而合,也体现出了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教师队伍的决心。

“看到会宁招聘教师的信息很兴奋,有房有钱对我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享受到好政策的同时,我还能回到家乡,为会宁教育出一把力。”2017年,刚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免费师范生邵佳第一时间就和母校——会宁二中签订了就业协议。

据统计,仅2017年该县就招聘到符合条件的大学生335人。

王池柳介绍,在教师队伍成长方面,近年来,会宁县将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和校本研训有机融通,县财政每年预算不少于100万元的教师培训经费,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和网络研修等方式,分岗位、学段、学科和层次安排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统计,2017年,累计培训教师12681人次,选派22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组织279名教师参与县城、乡镇和城乡之间学校的交流轮岗。

同时,依托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教师专业成长学科基地,积极引导教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实践研究和校本研修,搭建起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此外,在发放乡村教师补贴的基础上,会宁县坚持评优选先、职称晋升、享受经济适用房待遇等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着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本报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王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