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浇灌幸福花——会宁县关爱残疾人工作掠影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佚名 | 日期:2017-01-11 09:48:27 | 阅读: 9348
这里是医院,但没有高额的医药费、没有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的是方便残疾人进出的无障碍通道,还有医护与病患之间的真情和感恩。这里的工作人员是医生,但他们不坐班等病人,而是每天按时主动给固定的病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甚至许多时候还得上山下乡,长途跋涉,上门服务,风雨无阻。这里是会宁县康复中心。
康复服务暖民心
会宁县康复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不断创新康复服务模式,拓展康复服务范围,借助国家康复救助项目,广泛开展康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孤独症儿童教育试点单位”。截至目前,已有143名6岁以下脑瘫、智力、听力语言、孤独症残疾儿童接受项目救助在中心接受治疗,有18名残疾儿童入普幼、普小随班就读,26名偏瘫患者回归社会。 会宁是一个贫困大县,全县残疾人有4万余人,而且许多残疾人生活在山大沟深的农村。对他们来说,残疾人康复是一项新事业,部分残疾人及家属对康复工作的认识不足,存在排斥心理。为此,多年来康复中心利用县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播放宣传片,利用每年全国助残日、下乡上门服务等机会,印制、发放各类宣传单,向社会广泛宣传康复知识以及康复中心的职能,不断提高残疾人及家属的康复意识。
就业创业促发展
会宁县残联始终将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每年对残疾人的培训、就业需求进行调查,入户走访辖区每位残疾人的就业情况,登记用工单位及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积极促进双方达成就业协议。2016年,该县培训了70名残疾人淘宝“云客服”工作人员,已有29名残疾人取得了淘宝“云客服”上岗资格,并实现稳定就业;为进一步扩大就业范围,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该中心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57名残疾人进行了两期手工艺皮具制作培训,并先后推选了30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省市残联举办的盲人按摩、烹饪、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机电电工、家电、手机维修、美发、兰州牛肉面专科、玉雕、橄榄核雕和书法绘画等培训班;该中心还通过大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发放残疾人创业补贴,使助残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优质服务助飞翔
残疾人是一群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正常人一样能分享自然和社会恩赐的一切。面对残疾人的期盼,会宁县康复中心着力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对于肢体残疾人康复,采取多种康复治疗手段,在PT、OT治疗基础上,采取了按摩、理疗、引导式教育等康复手段,努力提高康复效果,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医患关系,坚持“诚心、爱心、专业、高效”的服务宗旨,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病人感受,不仅在病体上进行康复,而且在精神上进行鼓励,让病人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在特殊儿童教学上,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训练活动,举办培训班,以教师授课、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康复知识,以便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康复训练之中。在聋儿日常听觉语言训练基础上,开展以适合聋儿特点及年龄特征的主题教学,每月组织聋儿进行社会融入活动,与正常小朋友进行交流,提高聋儿语言交往能力,巩固康复效果,聋儿入普率达80%以上。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多年来,会宁县举全县之力,集社会大爱,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使该县4万余名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用真心、真情浇灌这朵盛开在会师圣地的幸福之花。
上一篇:会宁县春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