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畜铺就致富路——会宁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提升篇(二)

来源:县委宣传部 | 作者:县委宣传部 | 日期:2016-02-18 14:51:38 | 阅读: 11635

 

隆冬时节的会宁大地,田间一片白色,110万亩全膜等待着明春的播种,紫花苜蓿、玉米秸秆有序的堆砌在地里,听这里的农民说,家里的打麦场放不下了,只好暂时放置在地里,边用边拉,边卖边拉。

畜牧兴则百姓富。近年来,会宁县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为目标,连续6年开展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活动,全力推进饲草基地化、养殖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草畜产业进入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阶段,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会宁县立足耕地面积大、饲草料资源丰富、群众养殖积极性高的实际,提出了压夏扩秋、压粮扩草、压单扩复、平地全铺膜、水地全套种、坡地全种草 “三压三扩三全”的工作思路,依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政策的有利时机,采取政策引导、活动促进、协会链接、企业拉动等配套措施,加快了草产业开发。目前,已建成草产业龙头加工企业5家,小型收购网点45家,3000亩以上紫花苜蓿整流域种植示范区21个,1000亩以上的整流域优质牧草示范基地40个,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80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50万亩,建成青贮池18.5万立方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2%,为草畜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在会宁的乡村山间,错落有致的畜舍,长势喜人的紫花苜蓿,膘肥体壮的牛羊,满脸喜悦的养殖户无不彰显着会宁发展现代草畜产业给干旱山区带来的勃勃生机。告别漫山放牧的会宁养殖业迎来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春天,养殖方式正从一家一户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

“过去养牛不讲究品种,只知道埋头下黑苦,本地品种的牛肉一斤只能卖20元左右。现在学了新技术,引进精品牛,一斤牛肉卖到30元不是问题。”中川镇梁堡村王芳告诉笔者。目前,他家存栏西门塔尔优质肉牛品种47头,全膜种植50亩,按照一亩玉米获利800元左右、一头肉牛获利1万元左右计算,再加上各种农业设施,低调朴实的王芳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会宁县坚持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精产品的原则,抓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抓基地带动规模发展,抓大户带动群体发展,大力实施养殖公司带动、养殖小区拉动、养殖大户推动的“三动”工程,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牵引、规模养殖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大型养殖龙头企业70家。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场2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清真牛羊肉屠宰加工企业1家,进一步填补了畜产品加工业的空白。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总体要求,采取抓点示范的方式,制定扶持措施,建成养殖小区600个。选择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社和农户,在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整村整社推进,发展专业村、专业社和养殖大户,建成规模养殖户3.7万户,养殖专业村60个,规模养殖占畜禽饲养量比重达到60%以上。

“十二五”时期,会宁县草畜产业“畜”势而起,一路快速向前。肉牛、奶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6.2万头、0.81万头、241.6万只、81.4万头、40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2万吨,肉羊出栏量居全省第1位,生猪出栏居全省第3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3位,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3.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5%,是“中国肉羊之乡”,是全省肉羊十强县之一。

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会宁县正朝着全国草业大县、全省畜牧强县的目标昂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