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谱新篇——会宁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篇(一)

来源:会宁县信息中心 | 作者:会宁县信息中心 | 日期:2016-01-25 15:47:51 | 阅读: 12336

 

十二五期间,会宁县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思路,依托农业大县资源优势,以政策保障、项目促动、增加投入、科技支撑、机制创新为源动力,充分调动农业种植公司、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种植合作组织的生产积极性,全力推动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五年来,累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90.8万亩,年均粮播258.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4.38亿公斤,比十一五期末增产3.91亿公斤,年均增粮0.78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2.92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2012年会宁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2-2015连续四年获全国产粮大县奖励。

三压三扩促增稳粮

五年来,该县依据压夏扩秋、压低扩高、压单扩复三压三扩思路,实施粮食增产增收发展战略,压缩夏粮面积,扩大秋粮种植;压缩小麦、豆类等低产作物,扩大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压缩单种作物种植,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形成东南部半湿润偏旱优质粮食生产区、中北部半干旱粮食生产区和引黄灌溉区优质高产高效粮食生产区等三个粮食生产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粮食年播面积基本稳定在210万亩左右,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生产条件保粮

五年来,该县抢抓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实施强基础、促保障、助发展农业的项目。先后实施完成了三个万亩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每年新修梯田3万余亩,全县梯田面积累计达150万亩,农业人均接近3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350亩左右;争取和实施沃土工程和土地复垦整理项目,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规模,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县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200亩以上。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采取政府给、农民筹、大户投、集体拿、企业帮等多种形式,五年累计采购发放各类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1.2万台套。

强化科技推广兴粮

五年来,该县依托科技大力实施了“良种、沃土、地膜覆盖、植保、高产创建”五大稳粮增效工程。充分依托良种补贴、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等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小麦育种、马铃薯脱毒扩繁、谷子常规种选育等良种繁育体系。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全覆盖;采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稳步扩大高标准高质量农田面积。以玉米、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推广为重点,有效推广到瓜类、大豆、小麦、蔬菜等作物上,同时,一膜两年用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基本实现了旱地“全覆盖”。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绿色防控等防治手段,把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充分利用该县玉米、马铃薯、小麦、亚麻、谷子等主要农作物实施的高产创建项目,在沿黄灌区继续推广规模规范化高效套种模式,集成应用垄膜沟灌、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核心增产技术;在旱山塬区大面积推广玉米减穴增株、马铃薯垄上微沟、小麦宽幅匀播、大豆微垄穴播等创新增产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由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小面积增产向大面积均衡增产转变

挖掘水地潜力强粮

五年来,该县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原则,在郭城驿、河畔、头寨子镇等低海拔沿黄灌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推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新成果,建成现代农业、节水农业示范田;在白草塬、甘沟驿、柴家门镇等高海拔沿黄灌区创新生产方式和模式,努力扩大套种面积;在会师镇、中川镇、新添堡乡等库井灌区,广辟水源,扩大有效水地面积;在新庄塬乡、大沟、四房吴镇等人饮工程覆盖区,积极推广节水补灌面积,不断提升水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