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梁烈士陵园简介

索引号:GS3253/2020-964部门:中川镇
栏目:文化旅游来源:中川镇
作者:日期:2020-11-20


大墩梁战斗遗址位于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距县城40公里。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后卫部队5军由通渭向会宁北进。22日,军长董振堂命令部队在华家岭一带阻击国民党毛炳文37军9个团,双方激烈战斗。23日,红5军37、39、43、45团从华家岭退到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梁地带,毛炳文部占据大墩梁南山向红军进攻,红军先后打退毛部5次冲锋后,突遭7架敌机狂轰滥炸,迫使红军沿杜家梁、毛牛川向会宁县城方向撤退,这次战斗红军伤亡887人,副军长罗南辉壮烈牺牲,在当地埋葬。1986年4月,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会宁县人民政府在大墩梁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碑,以缅怀罗南辉和红军烈士的业绩。2006年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对烈士陵园进行重修,修建烈士纪念碑一座,门牌坊一座,上书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红军烈士陵园”。目前,大墩梁烈士陵园被会宁县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各地广大党员干部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

50年后的1986年10月,当70多名老将军、老红军战地重游来到会宁,他们相聚在大墩梁红军烈士陵园,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再一次在他们的耳边响起,英勇不屈的战友们再一次在他们模糊的视线里倒下,老人们禁不住老泪纵横。他们无不深情地说:“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感谢会宁人民的深情厚意。”

如今,越来越多对革命先烈怀着敬仰之情的人们,自发地来到大墩梁,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他们深深地被烈士们英勇不屈的精神感动着。

大墩梁上祭英烈

杜永胜

七十年来腥风浓,大墩梁上埋忠魂。

一围残堡草色碧,八百壮士血衣红。

将军伤重仍从容,子弟力疲却难攻。

山头硝烟尚弥漫,松柏阵阵傲秋风

战事回顾--大墩梁浴血鏖战

1936年10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国民党第3军王均部、第37军毛炳文部紧追红军而来。10月20日,担任红四方面军后卫任务的5军奉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命令,在通渭、会宁两县交界的华家岭地区狙击敌人。指战员们在先头部队胜利会师消息的鼓舞下,士气振作,意气风发,连夜构筑了野战工事。军长董振堂战前动员说:“一定要打好会师后第一仗,多消灭敌人,用实际行动来保证会师部队北进!以运动防御作战方式狙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会合和休整”。

10月22日,敌37军装备精良的9个团赶到华家岭下的马营,他们自恃人多气焰十分嚣张,排着四路纵队沿公路向华家岭赶来。红军的战壕挖在华家岭公路两侧的山头上,当敌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后,前沿阵地的红37团立即发起进攻,在机枪、步枪、手榴弹的猛烈打击下,敌惊慌失措仓促应战,有的就地卧倒还击,有的掉头乱跑。一声冲锋号响,红37团一营、二营、三营的指战员们从战壕中冲出扑向公路上的敌人。刹时,杀声震天,刀光闪闪,敌人倒下一大片,来不及逃命的30多人被俘。短短30多分钟,一场伏击战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敌军原以为红军长途跋涉转战,不堪一击,没想到这么厉害,受挫后立即警觉起来。午后,接连向红37团阵地发起反攻,先用迫击炮轰击,随后以整团、整营的兵力集团冲锋。红军在武器装备极差的情况下顽强与敌军抗争,采取短兵相接的战术,敌每次进攻时先用步、机枪压制打击敌人,当敌人接近阵地时,投出一批手榴弹,烟雾中冲出战壕与敌人拼刺刀,肉搏打交手战。就这样,红37团在马营到华家岭的公路两侧顽强地狙击敌人,激战了整整一天。给敌毛炳文部以沉重打击。胜利完成了军首长交给的阻击战斗任务。团参谋长王力和100多名指战员在激烈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23日,敌第3军、第37军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向华家岭主峰红5军阵地全面开始总攻。5军司令部临时作战指挥所设在华家岭北段支脉——大墩梁的一个堡子里,副军长罗南辉亲自指挥37团、39团、43团、45团分别占据周围山头有利地形,接连打退了敌人5次进攻。敌军步兵正面进攻不能奏效,调来7架飞机助战,因红军战壕挖在光山秃岭上,没有树木遮挡,敌机的轮番轰炸和俯冲扫射给红军造成严重伤亡,副军长罗南辉不幸被炸弹击中壮烈牺牲。红5军各团虽组织了几次反冲锋,仍未打退敌人的进攻,后被迫沿毛牛川、杜家梁向会宁县城方向撤退。敌机紧追不舍,狂轰滥炸,浓烟土雾笼罩着大墩梁、杜家梁和毛牛川。飞机过后,敌兵蜂拥而上,接着又是一场残酷激烈的肉搏战。红军指战员们用刺刀、枪托、木棒杀伤敌人,奋勇抗击,寸步不让,鏖战一直持续到黄昏。这场悲壮激烈的血战,红5军伤亡887人。大墩梁鏖战红5军虽付出重大牺牲,但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