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百姓安居梦 ——我县推进棚户区改造纪实

索引号:GS4248/2017-8151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栏目:保障性住房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日期:2017-04-14

近年来,会宁县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城市、优化教育资源、实施重点项目”三大领域,明确了“重在惠民、意在发展”的棚改定位,提出“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西城区”的工作思路,探索出“开发企业建设、政府限价回购、被征收人自主选择”的棚户区改造模式。据统计,全县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3306户,消化库存商品房3392套40多万平方米。

  科学谋划新思路

  “在棚改工作中,我们科学统筹,有的放矢,不断探索总结棚改工作新路子,在征收、补偿、安置三方面齐发力,灵活调整政策,实现了政、企、户三方共赢。”会宁县棚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短短几年时间,县城规划区域面积由18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9平方公里拓展到14.5平方公里。

  一眼望去,新建成的会宁北城新区和汉唐街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棚改工作的实施和带动,也让会宁县城实现了从“旧房”到“新房”的更替、从“旧区”到“新区”的转变。

  全力攻坚破难题

  征收难、安置难、筹资难是棚改最难的部分,会宁县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化运作“两只手”破解难题。在组建多个片区征收补偿工作小组的同时,对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货币补偿、征迁补助、房屋评估等安置政策严格把关,并执行“一政策一标准”,形成了征迁、评估、审核等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针对商品住房存量充足、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的实际,会宁县采用以政府回购房源安置与纯货币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现“先确定房源、再组织征收、边签协议边交钥匙”的方式,做到100%货币化安置。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成为会宁棚改顺利进行的又一“法宝”。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按照国家开发银行“三个统一”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棚户区改造政府采购服务模式试点项目,三年来共授信15.6亿元、发放10.1亿元,确保了6170户居民的货币化顺利安置。同时,加快房地产“去库存”进度,实现了征迁安置、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三方面共赢。另一方面,针对突出问题,探索“政府主导、企业配合、上下联动、政企结合”的运作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棚户区改造。

  合民意的政策、顺民心的运作,使会宁县棚户区改造工作得到了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拆迁顺利,安置有序。

  圆梦安居惠民生

  走进正大明园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白相间的小楼,楼间的片片绿地、假山,簇拥着花园、雕塑、凉亭,中心广场上的嵌入式音乐喷泉更为小区增添了几分灵动。

  这里,是会宁县首批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小区之一。

  会宁县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改变了城市面貌、拓展了发展空间、繁荣了县域经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全县棚户区改造项目相关税收的减免,降低了购买成本,提升了公用配套设施,实现了惠及于民。政府回购房源安置与纯货币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让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全覆盖,避免了因纯货币补偿安置后部分征迁群众对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资金流失,形成民生保障的“托底效应”。

  多元化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后,有效节约了棚户区改造安置、过渡费用等建设成本,解决了安置房建设周期长的问题,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形成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建设宜居新城区

  “这就是我家所在的楼房,选的是7楼,105平方米,很快就能装修好入住了!”西关棚户区居民高彦斌指着兆烽嘉园乐滋滋地说。

  宜居之城,民生为本,棚改是一项事关百姓生活质量的安居工程,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

  棚改建设之初,会宁县编制了《2014-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交给专业人员,大到修路铺桥,小到栽花种草,每一个设计方案都要经过层层把关,以“科学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现代城市生活新模式。

  目前,西关广场征迁工作已接近尾声;国际会展中心、西津路、西津桥建设有序推进;会师大道一二期已完成建设及绿化任务;“四纵八横”的城市干支线路网一一铺开;文昌小学、第五幼儿园完成方案设计……

  随着棚改工作的逐步深入,会宁县的城市建设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特别是北城新区,正在展示出整洁、舒适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