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系列专题片《粟稷中国》在会宁县泉坪村进行现场拍摄
索引号: | GS1872/2018-7054 | 部门: | 科学技术局 |
---|---|---|---|
栏目: | 科技管理 | 来源: | 科技局 |
作者: | 科技局 | 日期: | 2018-03-12 |
3月10日,由CCTV-7《农广天地》栏目与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谷子改良中心牵头并联合多方力量,打造的中国第一部有关粟类作物的文化类大型系列专题片《粟稷中国》,在会宁县的良谷种植基地——新庄塬镇泉坪村进行现场拍摄。
会宁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小杂粮绝对是一种优势资源。近年来,会宁县科技、农牧等部门针对小杂粮生产中品种老化、栽培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先后进行了有关技术研究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植了一批小杂粮优良品种,如谷子新品种陇谷10号、11号、12号、13号及良谷、蒙香谷,糜子新品种陇糜10号、11号,豌豆新品种早豌1号,藜麦品种条藜1号、条藜2号、陇藜1号、青藜1号等,全县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35万亩;并将全膜免耕多茬穴播(利用玉米全膜双垄种植后的残膜,来年在谷子播期穴播,可节支省工,种植方式同全膜双沟双行穴播)、全膜垄上微沟穴播(是半密植作物抗旱、保水的丰产栽培方式。该技术最大特点是改善了半密植作物垄面集雨、垄沟高效利用效果,有效实现了谷子高产种植)等先进栽培技术运用到小杂粮标准化种植中,促进了小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小杂粮加工企业在大力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地方民俗饮食文化,科学推动小杂粮的开发和应用。小杂粮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得到提升,增产增收方式逐渐转变,品牌优势日益凸显,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