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经济 引领高质量发展——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纪实

索引号:GS1872/2019-6961部门:科学技术局
栏目:科技管理来源:省科技厅
作者:科技局日期:2019-05-15

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复以来,兰州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坚持把建设自创区作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3.62%。在2017年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包括苏州工业园)中综合排名第60名,连续三年位次前移,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一。自创区建设高起点启动、高标准推进,目前起步顺利、开局良好。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抢抓发展机遇。坚决扛起建设国家自创区的主体责任,迅速启动了自创区建设各项工作,建立“市级统筹、高新区主抓”的推进模式,兰州市委、市政府成立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24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自创区建设。

二是紧扣目标定位,把握建设方向。突出“自主”“创新”和“示范”三个关键词,立足国务院批复的“五区定位”,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自创区的相关政策,先后5次组织人员赴武汉、成都、长沙、深圳等地考察学习。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实施以“一城一心四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引领工程、以“一主一特三集群”为导向的产业跃升工程、以“陇原英才”计划为依托的人才聚集工程、以“东西合作”为主题的开放链接工程和以“生活生产生态”融合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工程。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认真学习借鉴、深入研究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编制完成并于去年10月正式发布了“1+4+7”政策体系。“1”是《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4”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四大平台”;“7”是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促进产业发展、瞪羚企业认定及培育、招商引资、生态建设等扶持政策以及优化政务服务和项目落地的实施办法。

四是聚力资源整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内外协同,多方联动,挂牌成立了稀土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生命科学技术产业研究院、金属纳米材料产业研究院、深圳市国创新能源研究院兰州分院,组建了兰州大学工作站、西北师范大学工作站、兰州理工大学工作站、膜科院工作站,拟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全省保健食品、药品的研发速度和产业化进程。

五是紧盯项目落地,促进产业品质跃升。始终把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紧盯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储备等环节,加快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农威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脉新材料产业园、百灵生物产业园等11个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提升项目发展水平。2018年获批工信部“生物医药—兰州高新区”特色示范基地和财政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新引进总投资134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4个。

六是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后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科技创新“黄金30条”和兰州市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截至去年底,新增省级各类技术中心6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开发科技新产品60多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10多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9%。建成孵化器和各类众创空间38家,孵化总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培育科技型企业1100多家,注册登记企业达到115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分别达到254户、22户、25户,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兰州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A类孵化器,并荣获2018年度“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

七是加快机制改革,优化双创服务环境。持续深入推进 “放管服”改革,在全市率先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机制,全面启动 “综合受理、受审分离、联审联批、全区通办”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构建具有自创区特色和优势的扁平化运行模式。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事项94项,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自创区收费目录清单,做到清单之外一律不收费,努力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由 “最多跑一次”向“零跑路”“不见面”转变,切实打通服务企业、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推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落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兰州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重大任务攻坚期、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扩大对外开放窗口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示范”为核心的大科技、大创新、大改革,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