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民歌
索引号: | GS1923/2018-5106 | 部门: |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
栏目: | 文化信息 | 来源: | 文体影视局 |
作者: | 日期: | 2018-10-25 |
概述
会宁民歌是会宁人民在世代的生存和抗争中充满才情与机智的创造,语言明快朴素,诙谐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是由会宁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而形成的民间音乐。2010年,会宁民歌入选了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艺术特征
会宁历史上为多民族聚集地,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里交替统治,交流融合。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鲜明的季节差异,造就了会宁人民勤劳朴实、粗犷豪迈的性格特色。使会宁民歌从诞生之初就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会宁民歌种类较多,有会宁山歌、社火小曲、蜡花小调等;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民间歌谣,又有民间传说和生产劳动场景记述,还有民俗、传统伦理道德和世俗人情的描绘;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一个人的独唱、两个人的对唱,还有集体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还有乐器伴奏。会宁民歌有着广泛的传承性,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艺术形式。田间地头、山谷河畔、节日庆典、农家院落,都有民歌的旋律飘荡。会宁民歌艺人以口授心传为主要方式,在唱词、段落反复、伴奏手法、旋律装饰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即兴创作成份。
历史渊源
会宁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浑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孕育和创造了会宁民歌这一独特的民间音乐之花。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就出现了民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的口头歌曲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自明清以来,会宁民间创作出了《绣荷包》、《摘棉花》、《牧牛》、《尕老汉》、《王家哥》、《镰刀割了手》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会宁人民创作了《会师山歌》,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会师的情景,成为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山歌。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宁县文化馆整理、记谱、编纂了《会宁民歌集》,辑录会宁民间歌谣、小曲等200余首,是会宁民歌之集大成。
今天,会宁民歌仍然和会宁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传情达意、自娱自乐的重要艺术形式。
重要价值
民俗学价值:会宁民歌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是一种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是当地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对研究会宁的民俗风情有很重要的价值。
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会宁民歌既有反映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的,又有表现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的,还有对节日或时令描述的;既歌唱生产生活,又表达内心世界;既有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的,也有节奏工整、旋律平稳、感情细腻的。是会宁地区民间音乐集大成。
文学价值:会宁民歌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又有历史传说和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前者是会宁口头文学的精华,后者是当地民间文艺创作的代表作。对研究会宁地区民间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