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太平店镇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索引号:GS4094/2020-4901部门:太平店镇
栏目:强农惠农信息来源:太平店镇
作者:日期:2020-12-23


为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以下简称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以下简称黑膜马铃薯)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根据省市县工作要求,结合镇情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的要求,紧盯全镇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农业发展大局,立足资源潜力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实行工程、农艺、生物、机械等多措并举,蓄水、保水、用水、节水等多环齐抓,集成推广旱作农业实用技术,集中打造百万亩全膜玉米和百万亩黑膜马铃薯种植基地,稳定农业主体地位,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打造国家级产粮大县和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立足旱情实际,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综合利用抗旱增产技术,稳定全膜玉米种植,扩大黑膜马铃薯种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保障农民收益。

(二)全面推进。把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等旱作农业技术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在全镇所有旱作区村组全面推广应用。

(三)集中连片。按照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的要求,形成以国道、县乡公路、乡村道路为主的优势示范带,发挥规模带动效应。

(四)技术集成。加强农民培训,实行科技入户,集成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做到良种与良法结合,主推技术与配套技术结合,试验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五)突出主体。在行政推动、资金扶持、大户带动的前提下,突出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特别要调动贫困村户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以旧换新。按照不小于5:1(折纯)的兑换比,由中标地膜生产企业和县内废旧地膜加工企业开展以旧换新,推动高标准地膜应用,提高地膜回收利用率。

三、目标任务

(一)推广面积。在全镇12个村、1个社区推广全膜玉米3.6万亩,全部为秋覆膜;推广黑膜马铃薯种植2.3万亩,其中:秋覆膜1.6万亩、顶凌覆膜0.7万亩,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二)技术指标。玉米:1.良种覆盖。全膜玉米良种统供率、包衣率、全膜覆盖率均达到100%,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籽粒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青贮玉米品种。2.技术服务。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秋季“扎钢”施肥技术,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以上。3.玉米产量。集成应用旱作农业增产技术,正常年份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500公斤,比半膜覆盖增产20%以上。马铃薯:1. 良种覆盖。在旱作区优先推广陇薯7号、陇薯10号、青薯9号,示范片区马铃薯良种率和脱毒良种统供率均达到100%。2.技术服务。积极开展培训,确保全县能够熟练掌握黑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农民达到2万人,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深松耕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3.增产幅度。黑膜马铃薯亩均1800公斤以上,较露地增产20%以上。通过全膜种植水分生产力提高10%以上。

四、重点内容

(一)片带建设。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集成应用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突出抓好示范片和村组示范点建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1.乡镇示范区。全面玉米:以贫困村为主,建立1个3000亩、2个1500亩、3个1000亩的集中连片示范点(附件3)。黑膜马铃薯:以贫困村为主,建立2个1500亩、2个1000亩的集中连片示范点(附件4)。

2.村组示范点。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每个贫困村必须建立1处500亩全膜玉米、1处500亩黑膜马铃薯集中连片示范点,贫困户人均种植全膜玉米2亩以上、黑膜马铃薯2亩以上;每个非贫困村必须建立1处300亩以上全膜玉米、1处300亩以上黑膜马铃薯集中连片示范点。(附件3、附件4)

3.奖励机制  覆膜结束后,对各村的示范区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将对示范区的农户以每亩6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示范区合格的村以2000或40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二)主推技术

1.玉米

全膜玉米重点推广秋季覆膜,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秋季“扎钢”施肥、集雨补灌、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一膜多年用等技术,形成区域化、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1)全膜玉米减穴增株技术。在全膜玉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区域降雨量、海拔、品种,减少每亩种植穴数,增加穴距,由一穴一株改为一穴多株无间隙集中点播,拉大穴距,合理增加亩株数,起到出苗齐、稳蹲苗、透光好、通风好、能增产的旱作栽培技术。旱作玉米合理密度与降雨量成正比,在保证肥力的情况下,每100mm降水应配置950—1150株/亩,全膜玉米合理密度应为2800—4300株/亩。应用玉米减穴增株技术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亩株数,在肥力保证的情况下,依据海拔、降雨、品种每亩增株500—1000株。饲用玉米种植密度在5000株/亩以上。

(2)秋季“扎钢”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结合作物需肥规律,通过秋季“扎钢”施肥方式,施足有机肥,推广氮、磷、钾、微量元素配施技术,大幅度提高增产能力。根据我县土壤肥力状况,一般玉米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以上,尿素20-25公斤,普通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锌1-1.5公斤,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面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监测预报,根据不同病虫草害,不同流行期特性,采取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拔出中心病株、田间喷雾等方式,综合防控玉米螟、玉米蚜虫、红蜘蛛、玉米丝黑穗病、茎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节水补灌技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集雨水窖和人饮工程等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通过座水点播、点浇点灌、垄沟微灌及注水补灌等技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落实节水补灌技术。

(5)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利用全膜玉米所生产的大量秸秆,一方面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另一方面大力促进青贮氨化和机械揉丝技术发展畜禽养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养殖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2、马铃薯

(1)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针对马铃薯种植特点,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创新改进,将双垄双沟改为双垄单沟,垄宽75cm,垄沟宽45cm,高15cm,垄脊中间开10cm的浅沟集雨,使垄面呈“M”型,解决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实现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和高效利用;改侧播为垄上脊播,增加土壤熟土层厚度及薯块有效生长空间,使薯块生长均匀,有效提高马铃薯商品率。该项技术是我县创新提出的新技术,入选甘肃省十大粮油作物栽培丰产高效新技术。

(2)深松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深松耕处理打破犁底层,只松土,不翻土,处理后土壤土层不乱,能显著改善土壤的透水能力、提高土壤质量,是提高马铃薯的生产能力最有效、最先进、最环保的耕作技术。马铃薯种植田要求每3—5年必须深松耕一次,使用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深度35cm以上,深松间隔40-50cm,深松后要对土壤进行平整细碎及镇压作业,为马铃薯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面推广脱毒种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虫害,不同流行期特性,加强监测预报,采取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治等措施,有效防控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马铃薯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优良脱毒种薯生产应用是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要保证马铃薯一级脱毒种薯全供给,需改造现有马铃薯脱毒苗快繁中心、马铃薯繁种企业或合作社扩大脱毒种薯繁种基地,提升脱毒种薯供应能力。

(5)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实践生产中组织技术人员,加强与机械生产厂家的联系,不断改进和推广使用马铃薯垄上微沟起垄覆膜一体机,加快覆膜进度,提高覆膜质量;在收获一周前用杀秧机杀秧还田,然后用马铃薯收获一体机进行收获,减轻劳动强度。

(三)试验示范。按照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需要,以农机农艺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研究,以贾铺和联坪为中心,各建立1个试验示范展示区,开展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作物、不同模式对比试验,筛选优良品种、创新技术研究,不断突破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五、补助标准

补助标准。1.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每亩各补贴地膜2公斤;2.按照不小于5:1(折纯)的兑换比边投放新地膜,边回收废旧地膜。3.技术指导经费按每亩0.1元予以补贴,主要用于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研究指导与宣传培训,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印发宣传培训资料,举办培训班,开展田间技术指导、示范点建设、技术人员的差旅费等的相关工作经费。

六、实施步骤

全膜种植从2020年10月底启动实施,到2021年11月结束。根据项目实施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10月底—11月初)。一是包村干部、村组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要加强协作,采取有效方式,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留足地块,规划确定示范片带,对确定推广黑膜马铃薯的旧膜覆盖地块,留膜春用。二是邀请县农牧局技术人员、组织镇村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各村、社区镇根据推广任务,制定实施计划,确定落实地块和示范片点,把任务面积落实到农户到地块。四是各村要及时与镇政府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地膜、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采购、调运和筹备,做好覆膜机具维修和调试。五是引导群众广辟肥源,广积农肥,备足化肥。

(二)秋季覆膜阶段(2020年11月初—11月中下旬)。一是按照地膜发放程序和要求,加快投放力度,确保地膜及时入村到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统筹做好省投农机具的调配使用,提高机械覆膜强度。二是结合秋季整地,对全膜玉米种植地块进行“扎钢”施肥。三是组织农户边揭旧膜、边深松耕、边覆新膜,并及时打好渗水孔。四是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驻村帮扶工作队抓点、巡回督促检查、责任追究和日报告等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全膜玉米秋覆膜3.6万亩、黑膜马铃薯秋覆膜1.6万亩。五是完成秋季覆膜补助地膜发放工作,做好农户供膜卡、清册、推广面积等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六是加大田间管护力度,及时封压破损地膜。七是大规模开展宣传培训。

(三)春季覆膜阶段(2021年2月初—4月下旬)。完成剩余补助黑膜发放工作,做好农户供膜卡、清册、推广面积等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好土壤解冻监测,准确把握顶凌覆膜时机,采取边揭旧膜、边起垄、边覆新膜的办法,集中力量完成黑膜马铃薯顶凌覆膜0.7万亩。调运储备玉米种子和马铃薯脱毒种薯,做好播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四)田间管理阶段(2021年4月中旬—11月)。指导农户选好玉米最佳推广品种,应用优良马铃薯脱毒种薯,做好适时播种,破土引苗,追肥补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各村、社区要围绕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推广目标任务,做好自查自验,并及时向镇政府上报自查验收报告。镇上成立考核验收小组,制定考核办法,结合各村、社区自查报告,深入各村、社区逐项进行到户核实,考核评比,全面总结。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种植作为科技抗旱的主要工作,作为各村、社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持续推行五项制度:全面负责制。镇科技抗旱增收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切实搞好资金整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督促检查制。加强对科技抗旱增收工程政策宣传、技术服务、物资保障、任务落实等工作,成立太平店镇科技抗旱增收工程督查组,对全镇科技抗旱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加大通报问责力度,并把科技抗旱落实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帮村责任制。包村组长要统筹协调,靠前指挥,抓重点,抓难点,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双联单位要加强对驻村帮扶队员的管理,加大帮扶力度,最大限度地筹措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抓实帮。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镇政府和各村(社区)层层签订面积落实和技术服务责任书,明确任务,靠实责任,狠抓落实。日报告制。在秋覆膜和顶凌覆膜期,对工作进展情况一日一报,推动任务落实。

(二)确保物资供给。镇政府在地膜发放结束后,白膜筹措资金要于2020年12月底前上解到县农技中心专户;其余所缺地膜,由镇统一采购,县上验收时查看购膜凭证、票据、汇款凭证及供膜花名册等档案资料。对县上统一采购的地膜,要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以户为单位发放供膜卡。要求新聘任的村农技人员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参与物资发放,全程进行监管,确保物资发放到户。供膜清册上要有户主盖章,有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包乡技术人员、村支书签字,并在表头加盖所在村委会公章后报县农技中心,做到档案资料一致、齐全。对省上投放的起垄覆膜机由县农技中心委托乡镇或合作社代管,在覆膜期间统一调配使用。镇纪委要组织人员加强与地膜生产厂家的联系,严格核对各村、社区地膜领取情况,确保地膜供应及时、足额到位。

(三)强化宣传培训。通过种植大户现身宣讲、组织群众观摩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等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的宣传力度,造舆论、造声势,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把技术服务贯穿到推广工作全过程,采取集中办班和专题讲授相结合、理论培训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技人员专题培训、参与人员集中培训、农民骨干重点培训和示范农户普及培训,做到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主要技术讲解到人。县农牧局要组织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示范带、示范区技术指导,落实各类试验,探索不同生态区域技术体系,并配合镇村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镇农业技术人员要专职从事所包村组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示范点落实等工作。同时,所有技术人员要以所包乡镇村组为基础,每人开展科技入户20户,再由每1户示范户带动5-10户农户,大力推行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管理,把推广绩效与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相结合,确保技术服务跟得上,质量标准不走样。

(四)回收废旧农膜。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的推广所产生的大量废旧地膜,对农田和环境构成潜在的威胁。按照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部“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和省市县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的要求,靠实镇村工作职责,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列入年度考核内容,畅通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开发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渠道,在秋收关键时期,动员组织农民、企业等各方力量,对田间地头等废旧农膜集中区及道路沿线、村社周边、河道沟渠等散落区开展集中回收清理,通过以奖代补资金的激励引导,对按协议完成回收的进行奖励,对回收不力、消极懈怠的企业不再进行扶持,并对回收片区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