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川镇“两园两率两节点”工作落实方案

索引号:GS4082/2018-3277部门:侯家川镇
栏目:强农惠农信息来源:侯家川镇
作者:日期:2018-08-28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落实“一户一策”调度督查的通知》(市委办发[2018]46号),根据《白银市农牧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包抓“两园两率两节点”脱贫产业责任制的通知》(市脱贫领办发[2018]99号)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任务

(一)“两园”建设

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原则,紧盯牛、羊、果、蔬、薯、小杂粮六大特色产业,培育建立产业体系,在3个贫困村建设扶贫产业园,在4个非贫困村建设特色产业园。

(二)“两率”目标

紧盯“一户一策”落实,建园区、育产业、带农户、保脱贫,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7个村“两园”建设全覆盖,确保贫困户入园率达到100%、贫困户产业达标率达到100%。

(三)“两个节点”要求

紧扣2018年7月和12月两个目标任务完成时间节点,7月完成产业园建设,12月底前完贫困户入园和产业达标任务。

二、建立组织领导包抓机制

成立侯家川镇包抓“两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人大主席、镇长担任,成员由科级干部、包村组长、各村支书组成(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副镇长李晓刚担任办公室主任,范亚强负责具体业务。。

领导小组的职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全镇“两园”建设的扶持政策、工作措施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两园”建设工作,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两园”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负责“两园”建设日常工作;负责起草拟定“两园”建设的扶持政策、工作措施,制定年度计划,做好总结报送等;建立“两园”建设工作台账,负责全镇“两园”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统计汇总;负责筹备领导小组有关会议,做好宣传报道;督办领导小组确定的重点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各村也要及时建立组织领导包抓机制,制定包抓“两园两率两节点”落实方案,明确包抓人员,靠牢压实包抓工作责任。

三、建立工作责任落实机制

(一)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

1、开展组织动员。各村要及时召开会议,学习宣传相关文件、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包抓“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当做主业主责,尽心尽力抓好贯彻落实。

2、做好统筹协调。各包村组长、支书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协调的职责,及时做好对接协调,共同谋划“两园”建设工作;亲自安排部署本村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实情。

3、开展调查摸底。各村要做好工作调配,把包抓“两园”工作和自身承担的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安排好时间,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行政村层面:掌握区域位置、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本村总人口、农业人口、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一户一策”产业达标覆盖情况;土地、水、电、路等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和扶贫带贫机制建立情况。贫困户层面:掌握贫困户每一位家庭成员基本情况,主要致贫原因、次要致贫原因,2017年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现状;产业发展基础、主要增收产业、辅助产业及经济收入来源;“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落实、产业达标情况,贫困户进入“两园”的方式、带动主体、收益分配等情况;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帮扶措施、脱贫时限;到户扶贫政策、项目、资金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等情况。

(二)立足资源禀赋,制定落实方案

1、认真分析研判。各村要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整理归纳本村的自然资源禀赋、贫困现状、人口资源、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逐村逐户逐人分析研究,建立作战图。

2、制定工作方案。个村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研、讨论制定可行的“一村一方案”。

3、突出重点任务。①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各村要在前期的摸底调查、分析研判基础上,明确本村的村情实际,依托当地的环境资源、人文地理等,确定本村特色产业。②引进一个承载主体。鼓励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入住产业园,确保每个产业园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承接产业园建设。③确保贫困户入园全覆盖。在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宣传引导贫困户以各种方式、各种带动模式全部进入产业园,确保100%贫困户至少进入一个产业园、有一个主导产业,贫困户产业达标率100%。④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对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引导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建立租金收入、股本分红、股权量化、劳务收入、反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保证贫困户只盈不亏。⑤健全一支技术服务队伍。邀请一批科技专家、技术人员,注重发挥本地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能人的作用,为产业园产、加、销全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撑。⑥总结一套经验模式。做好抓点示范,培育发现典型,总结已经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配套技术、种植养殖模式、成功经验,在面上大规模推广,放大“破窗”效应。

(三)围绕主导产业,抓好“两园”建设

1、建设标准。产业园的建设标准,可依据各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但应达到最基本的条件:①每个产业园要设立明确的标识牌,建立组织管理、运作模式、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等相关制度;②每个产业园至少有一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承接;③每个产业园要有一个或几个扶贫带贫模式,承接主体要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参照模式见附件3);④每个产业园至少覆盖一个行政村,100%的贫困户入园,贫困户产业达标覆盖率100%;⑤每个产业园要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基础母牛存栏量达到100头以上,基础母羊存栏量达到200只以上,高原夏菜和露地蔬菜集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日光温室集中连片种植30亩以上,钢骨架塑料大棚集中连片种植30亩以上,硒砂瓜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果品集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马铃薯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小杂粮集中连片种植100亩以上,);⑥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以上。

2、积极动员,各方参与,共同推进“两园”建设。采取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社会参与、金融保险支持的联动机制,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招引龙头企业、引导合作社、动员贫困户、鼓励商业银行、吸引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建设具有本地“基因”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园区运行体系。①指导各村做好顶层设计,集中精力抓好工作部署、任务分解、投入保障、金融保险对接、龙头企业引进、冷链建设、合作社培育等工作。②督促各村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引导农户积极入园,抓好园区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③各村做好“两园”建设市场化、标准化、现代化等包装策划和服务工作,争取有关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

(四)外引内育相结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1、外引。加大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招引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高、带动和辐射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入住产业园。

2、内育。①扶持一批本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③引导、动员当地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的种养殖大户,致富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龙头企业。

3、外引和内育相结合。按照“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保险”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入股的方式,改造提升本地现有的处于成长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五)组建规范合作社,提升带贫能力

1、新建一批骨干社。扶持运销大户、生产大户等组建注册新合作社,鼓励种养殖大户新建家庭农场,提高经营集约化水平,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2、壮大一批专业社。对于带动辐射能力强、提供组织服务优、发展前景好的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做大做强;对于一些规模小、竞争弱的合作社,引导成立联合社,更好配置资源,提高合作社经营效率。

3、创建一批示范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规范管理等方式,在全镇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引导创建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4、整改一批“空壳社”。对自身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强、带动能力较弱的“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督促整改提高、发挥作用。

(六)按照“三抓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

1、抓规模。用好、用活中央和省、市、县委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为农户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鼓励农户发展规模上台阶,使增收效益最大化。

2、抓品质。在产业品种上想办法、出点子、下气力,动员、引导、指导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产品质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3、抓加工。着力构建发展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贫困户得到最大实惠、获得最大利益。  

4、接市场。①引导建设产地市场,有条件的建设果蔬保鲜库、配置小型冷藏车等冷链物流实施;没有条件的寻求周边冷链物流企业、合作社带动。②主动寻找市场,加大与周边乡镇、产业园的有效联系,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行情,畅通信息渠道。③加大产品宣传力度,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经销商户等举办产品展销会,参加省级、国家级农交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开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展示展销和宣传推介活动。④强化网络销售,积极利用农村电商拓展销售渠道,鼓励懂知识、有经验的农村青年开通网店,或者鼓励引导农户在村电商服务点或者乡镇电商服务站代销农产品。

(七)全面推进“三变”改革,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1、助推农村土地流转。按照公平合理、群众自愿原则,动员耕地少、种植分散的农户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参与开展资产清产核资。核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资源,协调解决清产核资中的困难和难题,厘清农村集体经济家底。

3、推动“三变”改革。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合作社以场地、基础设施、种养管理技术等入股,贫困户以土地、饲草、贷款、互助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贫困户与合作社按股分红,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4、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以村级资金、集体土地、资源入股,协商享受股权收益,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扎实开展党群创业互助活动,撬动10万元党群创业互助基金,以“资产价值保底+入股分红”的方式按不低于10%股比分享收益,确保2018年底村集体收入不少于2万元,2019年底村集体收入不少于3万元,2020年底村集体收入不少于5万元,彻底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八)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技术培训质量

1、坚持宣传引导。各村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广泛开展“两园”建设及各项产业扶贫政策的宣传,确保每一项政策家喻户晓。   

2、力求培训质量。衔接省内知名种养殖技术专家、土专家、专业技术学院教授、龙头企业负责人、有经验的种养殖大户、带头人等,走进园区,深入一线,延伸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讲经验、讲技术。

3、丰富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教学、集体观摩、交流技术等培训方式,组织贫困户、入园农户、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参加培训,提升技能。

四、建立工作调度督导机制。

(一)建全调度机制。紧盯“两园”建设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各村每周五报送一次“两园”建设工作进度,镇上及时统计汇总上报。

(二)压实各方责任。压牢靠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咬紧目标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

(三)强化督查考核。镇上将由镇纪委牵头,开展常态化、高强度、高密度、全覆盖、无死角明察暗访,并强化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