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的通知
索引号: | GS1929/2023-32210 | 部门: |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
---|---|---|---|
栏目: | 部门文件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3-05-30 |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直属事业机构,各人民团体,驻会各单位:
《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会宁县委办公室 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24日
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红色引领、双向拓展、生态固本、数字赋能”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一带五色·多彩会宁”,着眼以会师之城建设引领城市建设转型升级为重要举措,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夯实文旅基础设施,着力丰富产品分配供给,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培训,创新宣传模式,强化智慧赋能,进一步提升“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品牌形象,切实巩固和拓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城市,多措并举强化文旅赋能县域经济,努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主题,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焦会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文艺精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数字化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形成文旅产业延伸壮大,产品供给创新提质,服务品质稳步升级,智慧体系逐步健全的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旅游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为建设新时代幸福美好新会宁作出文旅贡献。
二、总体目标
依托会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建设为引领,以巩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城市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布局,健全发展机制,推进业态融合,创新产品供给,升级服务品质,构建产业体系,着力实施文旅资源挖掘、产业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惠民、A级景区创建、乡村旅游提质、文创产品开发、文旅品牌提升、旅游空间拓展、智慧文旅赋能、市场监管保障等行动,到2025年,把我县创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城市,创建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各1家,3A级旅游景区2家;把县博物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美术馆、县体育馆、县民俗馆、智慧旅游体验馆等馆室建成数字化馆室;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村(社区)分馆设置率达到100%,免费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省级以上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和沉浸式红色文化休闲街区各1个;培育1家文化旅游商品加工企业,3家星级宾馆,5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10家星级民宿及农家乐;设计1个文化旅游形象LOGE,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建成十大遗址公园和华家岭森林文化公园。以会宁县城为核心的“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全面建成,以红军村、长征胜利景园为拓展的红色旅游体验基地提质升级,以状元红新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康养基地全面完成,以1936街区或会宁万达商业综合体为延伸的历史文化体验基地成功运营,以三军会师和会宁本土文化为依托的文创产品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努力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惠及群众的幸福产业。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强化特色引领。围绕建设“一带五色·多彩会宁”,着力发展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立足我县实际,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既有长远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产业带动。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引领,统筹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多方参与。结合乡村振兴,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对红色文化及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协同推进文旅赋能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四、重点任务
深挖我县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用好红色资源,按照“133456”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目标(巩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城市),通过三设计(1个文化旅游形象LOGE,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三提升(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状元红新农庄创建4A级旅游景区、红军村创建3A级旅游景区),四培育(1家文化旅游商品企业,3家星级宾馆,5个省级文旅游振兴样板村,10家星级民宿及农家乐),六完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文化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美术化、数字化民俗馆和智慧旅游体验馆),五基地(“会宁大会师”沉浸式体验基地,红军村、长征胜利景园红色旅游体验基地,状元红新农庄休闲康养体验基地,1936街区或会宁万达商业综合体历史文化体验基地,三军会师和会宁本土文化文创产品加工基地)等工作任务落实,形成三大旅游发展带:会师精神或红色旅游带、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带、教育研学考察旅游带;三大特色建设:红色驿站、会师之城、红色街区;构建四个品牌景区: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核心展示园),长征胜利景园、红军村(红色精神体验区),状元红新农庄旅游景区(乡村田园农耕文化体验区),大墩梁、慢牛坡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精神瞻仰区);四大主题线路:红色文化体验游、乡村旅游休闲游、教育考察研学游、历史文化寻古游;五大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康养、红色教育研学游、乡村旅游、文化演艺、特色文旅商品研发生产等5条产业链。
(一)以“文”塑城,实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工程。以“文”塑城,整合提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依托会师文化,培育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亮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为契机,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1.建设“红色会宁﹒会师之城”。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建设“红色会宁﹒会师之城”。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城市。围绕会宁县城区风貌及会师旧址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改造为主,实施“会师之城”会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西岩山休闲公园、1936红色街区、红军村和红色驿站,实施会师旧址周边保护,建设绿地公园,拓展延伸长征胜利景园、提升改造大墩梁和慢牛坡战斗遗址等建设项目。到十四五末,把“红色会宁﹒会师之城”建设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和体验之城、团结之城、胜利之城、安宁之城,使会师之城赋予红色文化内涵,从而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消费空间。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林草局、会师旧址管委会、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会师镇
2.拓展“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空间。以申报国家非遗线路为契机,拓展“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空间。到2025年,推出“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文创”“非遗+研学”4种非遗保护和传承模式。建成以“一剪传承,纸上生花”为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会宁剪纸体验区,以“舌尖非遗,儿时记忆”为主的省级非遗项目会宁石磨炒面非遗体验区,以会宁皮影为主的皮影文化体验区,并形成与红色旅游相映衬的旅游线路。打造以会宁剪纸馆、会宁皮影馆为依托的会宁非遗文化体验游和以会宁石磨炒面为依托的舌尖非遗体验游2条深受全国市场喜爱的非遗旅游线路,延伸旅游消费空间,提升夜间旅游经济。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会师旧址管委会,相关乡镇,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3.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契机,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拓展乡村旅游资源,体现乡村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建设十大遗址公园和华家岭森林文化公园,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打造以农耕文化、进士文化、驿站文化、森林文化、教育文化、会宁本土文化等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景点6个。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林草局、会师旧址管委会、县文联,相关乡镇,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4.高品质打造会宁文艺作品。依托会宁长征会师红色文化、金色教育和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科学编制系列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打造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会宁文艺精品力作,创建会宁文艺创作新高地。继续打磨《红军来到咱们村》《水的记忆》《扎子塬》等剧目,不断提高剧目的艺术价值。实施经典民间故事创作工程,创排1部反映会宁历史文化的大型秦腔剧目。创作1部优秀红色剧目影片。持续开发旅游演艺市场,鼓励在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开办剧场和实景演出,繁荣景区演艺市场。到2025年,打造一条以“红色系列、红军长征系列、会师精神系列、民俗系列”演艺项目为支撑的文化演艺产业链。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会师旧址管委会、县文联、干部学院、红军小学
5.深度挖掘会师精神文化。成立会师史料研究收集领导小组,在红军会宁会师的研究上狠下功夫,以查阅史料、调研、访谈问询、研讨交流、专家论证会、认证会等方式,深度挖掘红军在会宁会师以及红军在会宁期间工作生活的故事,红军分几路进入会宁、具体的时间地点、发生的重要事件串点成线;收集当时的报纸、革命先烈的日记、回忆录等资料,来印证在会宁多点会师,为红军会宁会师提供有力的佐证;向到过会宁的红军后代和当地见过红军的老人及后代挖掘红军会宁会师期间的感人故事,印制成书,保留和传承下去,努力讲好红军故事、讲好会宁会师故事。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县委办、会师旧址管委会、县教育局、县文旅局、县志办、干部学院,相关乡镇
(二)以“旅”兴城,实施景区建设改造提升工程。以“旅”兴城,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立足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加快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谋划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指示标识系统、休憩设施、应急救援系统、安全保障设施等,积极推进景区晋等升级,提升景区接待服务能力,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壮大,加快全域旅游发展。
1.加快景区晋等升级步伐。在“十四五”期间,精心打造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突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主题教育,将其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干部群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国情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创造晋等升级条件,到2025年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状元红新农庄旅游景区”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军村”创建成国家3A级景区,积极创造晋等升级条件,把“进士故里·苏家堡”“谷仓·田家坪”“牡丹园·五十铺”“齐靳·湿地”等列入A级景区创建名单,提升景区形象,促进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会师旧址管委会
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干部学院,各相关乡镇
2.推进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集中通过整合休闲农业、交通、住建、环保、水务、林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资金,通过项目支持和自筹资金,推进景区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改造提升。重点建设景区道路、绿化、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导览标识等基础设施,提升供电供水、通讯、智能管理、应急救援、安全消防、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县实现景区(点)通信、餐饮、娱乐、住宿、购物、入厕等设施到位,配套齐全,交通便利,标识清楚。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水务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林草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干部学院,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三)以“融”旺城,实施“旅游+”新业态工程。以“融”旺城,积极推动旅游业创新、持续探索制度创新。依托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特色文化,推动文旅与农业、教育、民俗、体育、康养、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健全文化旅游体制机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
1.打造“旅游+农业”模式。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深入挖掘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特色种植的旅游价值,实施乡村旅游要素拓展和品牌创建工程,全力推动“进士故里·苏家堡”“红军村·南什”“神密药乡·杨崖集”“侯川·齐靳”“童家湾·何门”“谷仓·田家坪”“油菜花·大墩”“状元红新农庄·线川”等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建设;以苦荞茶、玉米、良谷米、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发展民宿服务为方向,打造以会宁乡土特色为主,推出“一家一品”会宁风情农家乐,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形成一批“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品农家菜”于一体的特色农家乐旅游点,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探索乡村旅游的“食宿+”新业态。到2025年,全县累计打造星级民宿及农家乐10家,发展县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16家,年增幅20%。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家,新开发旅游产品30种以上。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公安局、县工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乡村振兴局,各相关乡镇
2.打造“旅游+教育”模式:依托会宁高考状元县和会宁教育名县的品牌,聚焦会宁红色文化、进士文化和教育文化,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段的研学旅行目标,到2025年打造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会宁教育精神为重要载体的市级研学旅行基地1个,校外研学教学活动承接单位6家,开发成熟的研学旅游线路1条。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会师旧址管委会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甘肃会宁干部学院,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3.打造“旅游+民俗”模式:以国家级1项(会宁剪纸)和省级5项(会宁剪纸、会宁皮影戏、会宁民歌、曹氏中医正骨法、会宁石磨炒面)非遗民俗为依托,改造提升民俗文化体验区(会宁县皮影文化艺术馆、会宁县民俗馆、会宁县手工传承馆),打造一台“非遗+演艺”的会宁皮影戏、会宁民歌演艺节目,举办一个“非遗+节庆”的会宁县民俗文化节,研发多款“非遗+文创”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一条“非遗+研学”的特色旅游线路。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各相关乡镇,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4.打造“旅游+体育”模式。立足本地实际,培育体育健身品牌,发展时尚健康户外旅游,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和示范基地,开发野外拓展训练、徒步露营攀爬、垂钓等新型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推出新型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引导和鼓励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向旅游者开放共享,注重上下游产业导入,包括赛事活动、运动培训、专业设备及服饰展销租赁等,延展户外运动产业链条,打造户外体育旅游品牌。到2025年,以会宁体育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体育”模式初具规模。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各相关乡镇
5.打造“旅游+交通”模式:以会宁红色驿站为依托,打造交旅融合产业,提升游客集散中心,进一步改善旅游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解决景区景点间“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5年打造1条“出发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园,体验在红军村、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军路、红军街,瞻仰在大墩梁、慢牛坡,受教育在干部学院”的闭环式精品旅游线路,提升2个游客集散中心。
牵头单位:县交通局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各相关乡镇
6.打造“旅游+康养”模式。挖掘整合独具会宁特色的文化资源、医疗资源、中草药资源、生态资源等养生资源,积极推进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开发生态养生、医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多元养生养老高端健康系列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群体需求推出高品质、个性化养生养老产品,并通过特色养生商品加工、生产、销售等实现养生养老产业链延伸,制定老年旅游专项规划和服务标准,完善老年旅游保险产品。到2025年,以红军村和状元红新农庄旅游景区为代表的休闲康养体验基地初具规模。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林草局、县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各相关乡镇
(四)以“智”慧城,实施特色旅游产品品牌工程。以“智”慧城,完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智慧文旅能级。进一步展示我县旅游业建设成果,整合旅游资源,串珠会宁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本地特色旅游线路和品牌,培育市民休闲观光消费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1.研发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加快旅游商品研发转化进程,切实提高旅游综合消费收入。重点扶持旅游商品研发机构、生产基地,依托“中国小杂粮之乡”的品牌,开发质优、价廉、集地方性、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高档旅游商品,并通过参加和举办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评选有特色、有品位、有内涵、便于携带的会宁旅游必购商品。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奖惩机制,确保货真价实,诚信经营,运用各类网络平台和线上销售直播带货途径,助力优质文旅资源宣传、特色文旅商品销售和景区游客量提升。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会师旧址管委会、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2.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线路。根据旅游资源特色和区域分布特点,以A级景区为载体,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集中力量开发提升精品线路: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观光体验游、农村休闲游。一是以“集结在红色驿站,参观在会师旧址,瞻仰在大墩梁、慢牛坡,体验在胜利景园、红军村、红军街,教育在干部学院、红军小学”的会师之城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以长征精神引领胜利与辉煌为主题的党员干部红色教育游;三是以聆听长征故事践行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旅行游;四是以游览红色名胜古迹,观赏牡丹花开、齐靳湿地、梯田风光,体验会宁农园生活,品尝会宁特色美食的“陇原明珠·红色圣地”休闲度假乡村体验游;五是以寻访会宁红色历史文化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体验非遗传承,参与公益旅游,感悟乡村记忆的乡村民俗风情游线路;六是围绕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资源优势,打造兰州—会宁—六盘山—庆阳—华池—延安—西安和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的省际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长征精神,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地。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会师旧址管委会、干部学院、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各相关乡镇
3.提升旅游数字化水平。深入实施智慧文旅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做好游客来源地、游客人数及客流变化趋势的统计,实现文旅大数据展示和共享。提升A级旅游景区闸机人脸识别系统、票务分析系统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供云上旅游服务,打造VR智慧游览平台。强化县级指挥监控中心,提供旅游投诉、评价、攻略、导览、舆情、自驾等公共服务查询,为游客、旅行社提供特色景点、特色服务(风味小吃、餐饮服务、购物场所、商业街、农特产品)、旅游线路、住宿(民宿、酒店)、文化场馆、文化活动等数据信息,丰富和提升“一部手机游会宁”功能。在A级旅游景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支持各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民俗馆和智慧旅游体验馆,提升旅游体验。开发乡村游公共服务小程序,为游客提供公共服务+运营宣传+电商赋能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为景区、文博院馆、酒店、餐饮、商业综合体、演艺、网吧等人员密集的文旅公共场所提供扫码登记功能,精准采集游客到访信息和到访人员健康信息。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各相关乡镇,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4.提升优质消费环境。构建文旅多产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聚集区。到2025年,建成以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和红军村为主的红色旅游体验基地2个,“会宁大会师”沉浸式体验基地1个,状元红新农村休闲康养体验基地1个,1936街区和会宁万达商业综合体为主的历史文化体验基地1个,以三军会师和会宁本土文化为主的文创产品加工基地1个。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县商务局
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交通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经合局,各相关乡镇,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5.深挖会师文化品牌。依托“三军会师”品牌,进一步唱响“红色会宁 会师之城”文旅品牌,通过全国征集设计出一款能全方位体现会宁旅游形象的“LOGO”和IP形象,更好地展示会宁城市形象,科学精准体现会宁旅游内涵。把会师文化、会师故事以“LOGO”和IP形象形式充分体现在会宁旅游的各个场景。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6.开发会宁特色餐饮。深度挖掘我县饮食文化,提升文化旅游餐饮品质。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地方小吃等特色餐饮。举办特色餐饮节会,评选命名特色名优小吃餐饮店名,推广会宁十大名小吃等旅游特色小吃。开展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活动,加强旅游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经合局、县金融办,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7.建设多元化住宿。适应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市场需求,推动我县旅游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到2025年,全县四星级酒店达到2家,三星级酒店达到3家,集中力量开发建设10家类别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农家客栈、休闲农庄、古村民居等特色民宿。围绕夜间经济,通过鼓励餐饮小吃,购物中心,健美健身、美容美发等商业企业延长营业时间,推行夜间专属折扣、夜间加倍积分等推销方式,形成“夜游”“夜宴”“夜演”“夜娱”“夜购”“夜宿”等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激发旅游活力。到2025年,全县床位数达到6000张以上。
牵头单位:县商务局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金融办、县经合局,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五)以“营”助城,实施拓展营销助推工程。以“营”助城,通过景区带动、企业联手、合作交流、平台推广、联盟推广、节会推介等方式,全方位、多矩阵宣传全县文旅资源,全面展示会宁旅游形象,提升会宁会师知名度和美誉度。
1.拓展整合营销。发挥会师旧址景区龙头带动作用,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整合营销机制,借助对外宣传、文化、经贸、体育等交流平台,全面展示会宁形象。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会师旧址管委会、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2.拓展联合营销。发挥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带动作用,加强与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合作,建立客源互送、市场互动、资源共享、效益双赢的旅游合作机制。开展旅游线路共同策划、区域旅游联手宣传等合作。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会师旧址管委会、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3.拓展精准营销。依托红色、历史、民俗、农耕等特色文化,在文化、旅游、民俗、非遗等领域与5G、短视频等新技术新业态相结合,打造“线上引流、线下转型”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融合推进“互联网+传统文化”“互联网+文物”“互联网+非遗”“虚拟现实+”等工作。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会师旧址管委会、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4.拓展智慧营销。加强与各大门户网站、大型旅游网站、搜索引擎合作,建立新媒体矩阵,综合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和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新技术,通过网络直播、影视植入、大V风采、达人踩线、演艺动漫、旅游攻略、美图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多角度、立体式、全天候宣传营销。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县文旅局、会师旧址管委会、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5.拓展节会营销。借助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节会平台,全力推介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举办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乡村旅游节、乡村旅游美食节、乡村旅游营销节会及会宁县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扩大会宁文化旅游影响力。
牵头单位:县文旅局
配合单位:县委宣传部、会师旧址管委会、县融媒体中心,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旅部门具体落实、各部门与乡镇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及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推进全县“文旅赋能”各相关工作,形成推动文旅赋能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培育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旅游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用地保障等方面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给予倾斜。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三)储备培引人才。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机制,重点抓好文化旅游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文化旅游部门、乡镇党政领导“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建立文化旅游智库、专业人才信息库和网上人才市场,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采取网络培训、现场实训、挂职交流、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环境。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证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推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社会参与”等方式,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健全重大项目实施协调推进和综合调度机制,组织实施好一批品质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发挥文化旅游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五)强化督查考核。各成员单位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按照“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开展督查指导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在赋能行动工作中决不能出现不但当、不作为、推诿扯皮等现象。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加大监督力度,对工作进展缓慢、任务落实不力、不担当、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附件: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动全县“文旅赋能”行动落到实处,特成立会宁县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刘正祥 县委书记
郝 明 县委副书记、县长
副组长: 王池柳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狄国嘉 县委常委、副县长
成 员: 任秀珍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
张贵荣 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县第一中学校长
张振瑶 县委办公室主任
王 宁 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李振华 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韩 侃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禄 军 县发改局局长
宿念军 县工信局局长
李景辉 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柴晓明 县财政局局长
邢欢民 县人社局局长
祁虎山 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土 平 县住建局局长
张 琪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赵彦功 县水务局局长
南小强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张 瑞 县商务局局长
王清泉 县文旅局局长
李兴泽 县卫健局局长
武志兴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周文鹏 县审计局局长
吴总德 县林草局局长
王国保 县市场监管局局长
李 岩 县乡村振兴局局长
任双勤 县金融办主任
马天择 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局长
张应博 县经合局局长
刘倩一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
罗小虎 甘肃会宁干部学院院长
姚鹏飞 县融媒体中心主任
王文泉 会宁通宁建设发展公司董事长
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旅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文旅局局长王清泉兼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承担统筹安排、协调调度、任务分解、汇总上报、检查指导、督办落实以及领导小组安排的其它工作。各相关部门、各乡镇按照工作要求和职责分工,扎实有序推进“文旅赋能”行动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新上任的同志接替,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