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添堡回族乡2018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自查自评情况

索引号:GS4075/2019-3099部门:新添堡回族乡
栏目:强农惠农信息来源:原创
作者:新添堡回族乡日期:2019-02-18

为全面做好考核准备工作,根据会宁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全面做好 2018 年度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准备工作的通知》(会脱贫领办发〔2019〕7 号)精神,结合全乡实际,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添堡回族乡是一个回、汉、东乡三个民族杂聚的民族乡,也是白银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总流域面积 208 平方公里,耕地13.5万亩。共辖13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3731户18785人。其中少数民族14465人,占总人口的77%。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个),在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56户7614人。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减贫成效方面

贫困人口退出情况:2018年初,全乡剩余未脱贫人口246户1084人,贫困发生率为5.59%。经过一年的努力,年底退出贫困人口160户787人,剩余贫困人口86户29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8%,全面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收入占比情况:经全面组织测算,2018年底全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180元。其中贫困户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总和占年度人均收入的68%。贫困村退出情况:全乡共有贫困村8个(2017年贫困村河屲村已退出),2018年按照贫困村退出相关指标要求退出7个(涝池村、炭山村、回河村、芦岔村、大寺村、三合村、三岔村),实现了整乡脱贫目标。

(二)精准管理方面

贫困人口识别情况:严格按照国家“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即:一核(农户收支状况),二看(家庭生产生活条件),三比(收入、住房、财产状况),四评议(农户申请、小组初评、村两委审议和村民代表决议),五公示(村、乡两级公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32户8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户8人,低保贫困户28户76人,五保贫困户2户2人,识别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进出对象群众认可。返贫情况:因灾返贫2户6人(三合村)。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情况:2018年共退出贫困户160户787人 。严格按照贫困人口退出相关指标要求,即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产业达标等情况都符合退出要求。建档立卡质量:能及时回应各级数据比对、检查、调研等发现的问题,认真审核修改信息,确保数据质量不影响脱贫,经得起验收。

(三)精准帮扶方面

1.产业扶贫。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充分靠实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责任,坚持“21211”方向不动摇,强化引种和产业达标补助宣传,制定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一户一策”未抓手,定期抓安排部署,不定期抓督查指导,推进了产业扶贫各项工作落实。产业培育情况:推广全膜玉米4.1万亩,种植黑膜马铃薯3.3万亩,实现贫困人口人均2亩以上全膜种植。并依托回族群众良好的肉牛养殖基础,把肉牛产业作为贫困户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定时定量抓产业,强力推进全覆盖”总攻要求,紧盯产业达标缺口,通过政府统一组织、农户分散引进等方式,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改良养殖品种,共为346户贫困户引进基础母牛1166头,为114户贫困户引进基础母驴443头,为18户贫困户引进基础母羊224只。目前,全乡16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增收产业覆盖率96.9%,达标率96.7%。其中,主要依托肉牛养殖脱贫的680户,占贫困户的41.1%;主要依托肉羊养殖脱贫的94户,占贫困户的5.7%;主要依托肉驴养殖脱贫的116户,占贫困户的7.1%;主要依托肉鸡养殖脱贫的5户,占贫困户的0.3%;主要依托肉猪养殖脱贫的1户,占贫困户的0.06%;主要依托中药材种植脱贫的38户,占贫困户的2.3%;主要依托小杂粮种植脱贫的278户,占贫困户的16.9%;主要依托亚麻种植脱贫的16户,占贫困户的0.97%;个体经营、技能务工、整户外出等“三类户”377户,占贫困户的22.8%;政策兜底户50户,占比3%。大力宣传并落实全县“21211”产业补助政策和天津和平区对口帮扶政策,促进贫困户产业达标,特别是2018年预脱贫户的产业达标,保证持续稳定增收。极大地提振了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造血”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及运行情况。全乡8个贫困村共建立产业合作社35个,贫困村每村都至少有合作社2个,其中2018年,三合村、涝池村、芦岔村各组建合作社1个,三岔村组建合作社2个,共需落实补助资金50万元。合作社都建立了肉牛养殖产业园(回河村成立中药材种植产业园),覆盖了全乡常住的贫困户。合作社建设相对规范,都实行了挂牌,建立了相关制度,日常工作中能通过指导贫困户引种、技术培训和销售,实现收益。村集体经济培育情况。13个村都成立了党群创业互助会,通过党群创业互助会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2018年8个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0.8万元以上,无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农民培训开展情况:通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讲政策,农技人员讲技术,实现了贫困户一户一个“科级明白人”全覆盖培训。农业保险推进情况:认真对照县级关于保险收缴的相关要求,全乡共落实肉牛保险330户1388头,落实肉驴保险112户519头,落实肉羊保险104户1644只,落实肉猪保险15户46头,落实肉鸡保险4户2601只。

2.就业扶贫。2018年培训119人[建档立卡户113人(县96人,乡17人)],其中县级培训102人(“两后生”学历教育培训78人,就业技能培训18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人,劳务品牌培训2人,创业培训2人),乡级通过“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17人,积极引导落实了相应的就业岗位。

3.易地扶贫搬迁。全乡共有易地搬迁户54户(2016年项目1户,2017年项目38户,2018年项目15户),目前已脱贫34户(全部为2018年脱贫)。计划2019年脱贫17户、2020年脱贫3户)。脱贫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完成,已入住。

4.义务教育保障。全乡九年义务教育共有适龄学生1078人(其中2018年脱贫户中学生人数92人),入学率100%,不存在因贫失学辍学情况。

5.基本医疗保障。各村都建有标准村卫生室1个,配备村医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享受了贫困扶持相关政策,资助参合达到了100%。

6.兜底扶贫。根据贫困户退出相关指标要求,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家庭收入等具体问题后,无其他特殊困难的条件下,2018年兜底标注脱贫12户59人。

7.住房安全。2018年共实施改造44户,其中:四类户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低保户11户),一般户23户。

8.饮水安全。已完成自来水入户1689户,自来水入户率70.1%。其中7月份以来完成自来水入户741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00.9%。未完成自来水入户719户,占比29.9%,

9.交通扶贫。2018年抢抓国开行项目,在贫困村共硬化道路30.43公里(其中,大寺村9.03公里;芦岔村8.7公里;回河村11.1公里;炭山村1.6公里),砂化0.7公里,硬化面积5158.04平方米。

10.生态扶贫。共落实生态护林员10名,签订了护林管护合同,年内落实生态护林员资金8万元。

11.帮扶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按照《甘肃省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属地管理,坚持一月一例会,加强驻村工作协调部署,严格落实请小假、考勤等制度,要求各驻村帮扶工作队严格落实驻村时间,及时建立驻村台账。并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督查,指导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帮办实事,提高群众满意度。并认真组织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结合农户实际,制定“一户一策”计划,积极宣传全县“21211”产业扶持政策和天津和平区对口帮扶政策,以“一户一策”为抓手,到村到户强化扶贫政策落实,培育以肉牛为主的增收产业,增强内生动力。

12.东西部扶贫协作。2018年,共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天津和平区)引牛、引羊、产业达标村奖励三个项目。其中引牛项目为210户贫困户引牛666头,落实帮扶资金199.8万元;引羊项目为18户贫困户引羊224只,落实帮扶资金9.12万元;产业达标村奖励项目为2018年三合村和涝池村2个产业达标贫困村落实奖励资金100万元。

13.“一户一策”落实。认真组织包村干部、帮扶干部通过到村到户,结合贫困户实际,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制定未脱贫户“一户一策”计划246份、巩固提高户135户),跟踪落实全县和天津和平区引种政策、全县产业达标补助政策,落实危房改造、自来水入户、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义务教育等保障,为贫困户脱贫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群众满意度方面。通过认真宣传政策、落实政策,到村到户指导贫困户产业培育,开展技术培训,调解矛盾纠纷,衔接帮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群众对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的满意度评价良好。

(五)扶贫资金管理方面。认真落实各级扶贫资金报账指导,定期安排引种、产业达标、马铃薯脱毒种薯等产业到户政策报账,落实道路硬化、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资金保障,确保各项扶贫资金及时拨付,无滞留。目前各项扶贫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六)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方面。全乡共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50户2738万元。其中:第一批199户983万元;第二批3户15万元;第三批219户1095万元;第四批129户645万元。截止2018年12月底,共落实还款农户 504 户 1546.4 万元,还款率56.48%。目前,已开展续贷154户582万元,其中第一批102户396.5万元,第三批52户185.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还不明显。全乡除三合、涝池、三岔、炭山4个村的产业覆盖达标外,其余各村肉牛产业达标率都比较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硬化欠账较大。三是脱贫户产业不稳定。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收缴等因素影响,个别规模较小、刚起步的贫困户受到一定影响。四是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五是受人才和资源等因素影响,发展村集体经济较为困难。六是部分人员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收缴比较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狠抓脱贫攻坚薄弱环节,按照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创新方式方法,强弱项、补短板,抓好具体问题整改,落实落小落细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切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确保不影响整县摘帽。

(一)加强组织保障。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队作用,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管理,发挥好村党支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及第一书记“三支力量”合力,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问题整改。按照自查自评出来的具体问题,及时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好具体人员工作责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定期整改,重点抓好扶贫专项贷款收缴、续贷,扶贫系统信息修改,帮扶措施不力等突出问题,并认真研究,积极解决合作社建设不规范、运行能力不强,带动贫困户不力的问题。认真按照农村“三变”改革要求,盘活村资产资源,采取能人带动、社会救助、单位帮扶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确保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贫困退出创造条件。

(三)夯实攻坚基础。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衔接联系,加快农村危房改造、自来水入户、道路硬化欠账大等工作难题,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