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种下小杂粮 收获大产业
索引号: | GS3864/2023-30291 | 部门: | 郭城驿镇 |
---|---|---|---|
栏目: | 乡村振兴 | 来源: | 会宁电视台 |
作者: | 日期: | 2023-02-18 |
二月,春潮涌动的会师大地,沃野田畴交织,欢歌希望澎湃,幸福生活绽放,为新的一年萌生了太多的激情、太多的憧憬。
金黄色的秋季,是一年中最惹人留恋的时节。从华家岭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向北。放眼望去,一枝枝、一簇簇、一株株、一片片,漫山遍野的谷物、荞麦、玉米跟随风的浅吟而舞动,沐浴在阳光里,生机盎然……
这种抬眼见绿、花开恣意的乡村景色,为广袤辽阔的会师大地平添了些许妩媚动人和温婉遐迩。
耕耘春光 喜看谷穗千重浪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川塬沟壑、梁卯交错的会师大地上,每年秋季,走进田间地头,阵阵微风里,沉甸甸的谷穗涌动成金色的海洋,一幅美丽的秋收画卷呈现眼前。 在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阵阵谷、糜的香味缭绕鼻间,工人师傅们正在利用全自动包装机器进行加工装袋。负责人王华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小杂粮年产量能达到1700吨左右,已成为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 王华说,我们合作社主要以经营小杂粮产品为主,刚开始是一个小作坊的模式,品种也比较单一,只有两、三个品种,现在品种已达到四、五十种。随着销量的越来越大,接下来我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及通过订单种植来带动农户,把咱们的小杂粮产业做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杂粮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也让当地村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铺就了老百姓的增收致富路。 致富路上 辣椒“映红”好日子 订单农业优势凸显,帮助群众稳定销路。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白草塬镇蔬菜大棚基地采摘辣椒的季节,二百户村的一千多座大棚辣椒迎来丰收季,并且刚上市就接到了许多订单。 “今年种了二百棚的辣椒,长势比较好,最近这一段时间辣椒价格偏中高,市场销售量也相当好。”大棚承包户何杰说,“现在种植大棚,都是订单农业,大家只管种好就行,不用为销路问题而犯愁。” “我们的辣椒主要发往河北和深圳,跟大型物流公司、冷链公司合作,通过他们把我们的蔬菜销往全国各地。”甘肃会基华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种植总工程师郑富文说。 虽然这是甘肃会基华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会宁南峪川万亩蔬菜产业园投产种植的第一年,但眼前日光温室里,一株株鲜翠欲滴、长势喜人的辣椒苗让该公司种植总工程师郑富文很是满意。 “装一车有三百多件,一万多斤货,合作一直都很愉快,蔬菜质量也很好,很畅销、很受欢迎。”来自山东的客商苏玉芹说。 丰收年里 金蛋蛋鼓足“钱袋子” 特色产业结硕果,田间地头采收忙。 2022年,丁亚平家的土豆亩产7000斤,这让她对靠土豆赚钱充满信心。今年她一边打工学技术一边照顾自家农田,听说土豆新品种——应发一号,趁着休息时间便前来取经。 会宁六合薯业开发有限公司原种培育基地负责人牛恒录:“我们公司研发的应发一号,主要是产量高、含淀粉量高、抗旱,正适合我们这个地方种植,它的产量要比其他品种多1500多斤。” 从加工到马铃薯淀粉,再由淀粉深加工为粉条,不知不觉间,土豆的效益便增加了30%。甘肃祁连雪淀粉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怀卓:“每年收购马铃薯10万吨以上,通过马铃薯淀粉加工达到13000吨,进而在加工马铃薯淀粉的基础上,生产水晶粉丝、粉条,转化加工淀粉10%以上”。 产业兴,则农民富。 如今,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2万亩,增产幅度达48%,亩均增收360元,总产量达到23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20亿元。黄土地里的“土蛋蛋”脱胎换骨,变成了帮助群众致富增收的“金豆豆”。 崛起一个产业,惠泽一方百姓。 产业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底气十足。放眼如今的会师大地,一条条水泥村道贯穿乡间,一座座新村绿化美化,一幢幢农家庭院错落有致,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落地生根……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画卷,正在会宁这片红色沃土上尽显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