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索引号: | GS2476/2022-30216 | 部门: | 会师镇 |
---|---|---|---|
栏目: | 政策解读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2-10-28 |
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灾减灾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印发了《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市政办发〔2022〕176号),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解读如下:
一、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和精神,坚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有效地做好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实现白银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二、编制依据
在《白银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白银市地质灾害实际防灾形势和《白银市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制定了本规划。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灾形势。1.地质灾害现状。白银市辖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数量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均有发育,截止2020年12月31日,白银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442处,其中会宁县91处、靖远县214处、景泰县70处、白银区26处、平川区41处。按不同灾种统计如下:滑坡(潜滑)205处,占比46.38%;崩塌(潜崩)133处,占比30.09%;泥石流91处,占比20.58%;地面塌陷11处,占比2.48%;地裂缝2处,占比0.45%。2.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白银市地质灾害分布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植被、人口分布、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不同灾种的空间分布影响既有整体性,又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沿黄河及其支沟、公路及铁路沿线呈带状分布;人类建设活动强烈地区(带)地质灾害分布集中发育;矿产资源开采区呈片状分布;地质灾害呈散点式零星分布。我市地质灾害发育具有不均匀性、沿一定的地貌单元集中发育、时间上的周期性和集中性、多发性、突发性、强破坏性、隐蔽性、复发性、监测预警准确度差等特征。3.“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依照国家、省级相关地质灾害防治精神,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地灾资金,一方面发动市、县、乡、村各级人员全民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作为防治工作原则,遵循法律法规,依靠专业、科技,收到了良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基础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二是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三是综合治理成效显现。四是防灾能力显著提升。五是社会参与不断扩大。4.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一是复杂多变的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二是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逐年增多。三是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依然繁重。
(二)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范区。1.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以5个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易发性和危险性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诱发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烈程度,最终将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结果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类型区。2.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根据全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威胁对象的重要程度,全市5县区地质灾害防范分为重点防范区及一般防范区。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原则和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任务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及应急能力建设。具体任务如下:1.调查评价。一是完成5个县(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和全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集成。二是做好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三是以自然资源部门为主体,每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年度巡查、排查、核查工作。2.监测预警。一是选择126处不稳定状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设专业监测预警点。二是完善以专业监测为主、群测群防为辅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三是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四是落实群测群防经费保障制度。五是强化群测群防宣传教育。3.综合治理。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开展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有计划的搬迁避让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居民,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与损失,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4.能力建设。一是提高应急机构与队伍能力建设。二是建立市级、县区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三是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信息平台。四是在规划期内,市、县区应急机构完成所需装备配置,并与市县应急部门紧密衔接。五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的防灾预案,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六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应急演练,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临灾应急避险能力。七是建立地质灾害救助保险机制。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二是加强防治经费管理保障机制。三是优化工作机制,依靠科学合理防灾治灾。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奖惩制度。五是提高公众知灾、识灾、防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