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防疫救治如何做到“关口前移”?

索引号:GS4906/2023-27777部门:坡里村
栏目:村务公开来源:
作者:日期:2023-01-10

1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基层代表出席发布会,介绍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农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一道重要关口,是保障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春节的临近,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更加需要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时刻牵挂着广大农民朋友们的健康,要求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突出重点人群管理,有序疏导诊疗需求,分类、分层、分级提供健康服务。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机构支持;照顾好老年人、孕产妇、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做好健康监测,畅通转诊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快构筑基层保健康防线。 

为保障“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及配套措施于1月8日顺利实施,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向全国各地派出了15个指导组,督促指导做好准备工作。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农村疫情防控好的经验做法,有的强化分级诊疗,有的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的加强重点人群摸底和服务保障。对于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我们将进一步推广。

农村地区防疫如何做到“关口前移”?

目前,“关口前移”是我们城乡基层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根据目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为发挥好基层“网底”的作用,1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重点人群要“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预防和减少新冠重症的发生,提出了12条工作内容,特别强调要进一步筑牢织密基层的“保健网”,加强重点人群动态管理和基层发热门诊的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药品、设备配备到位,必要的药品器械要直达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全国98.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设了发热诊室,基层发热门诊诊疗量占比超过全国发热门诊的60%以上。对需要转诊的,及时向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或者上级医院转诊,充分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第一道防线作用。

农村地区要做到“关口前移”,核心是落实“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具体来讲,“早发现”主要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包保联系,每周联系服务不少于2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早识别”就是要加强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比如有些基础病的并发症、新冠重症风险的苗头和倾向性症状出现以后,要及时识别,及时给予指导和转诊。“早干预”,就是在基层要配备必要的氧疗设备,如氧气袋、氧气瓶、制氧机,还要配备便携式的指夹、脉搏式血氧仪监测血氧,发现异常情况,迅速给予吸氧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结合实际及时转诊。“早转诊”就是发现了需要转诊的,要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这“四早”就是做到“关口前移”的重要工作。

此外,我们还通过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快中医药配备使用,特别是要落实医联体(医共体)对基层的指导,包括巡诊、派驻等等,提高基层诊疗能力,防止轻症向重症或者危重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