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报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工程实施方案的报告
索引号: | GS5184/2020-2762 | 部门: | 新添堡回族乡 |
---|---|---|---|
栏目: | 部门文件 | 来源: | 原创 |
作者: | 新添堡回族乡 | 日期: | 2020-04-07 |
为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我乡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努力满足群众出行需要,提升农村道路通畅水平,促进全乡和谐发展,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实施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建设。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新添堡回族乡位于县城东南部15公里处,流域面积208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干旱山区,是一个回、汉、东乡三个民族杂聚的民族乡,是白银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全省人口最多的民族乡。全乡共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3945户19341人,其中少数民族1489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7%。新添堡回族乡曾连续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炭山村是一个回汉聚居村,位于会宁县城南面16公里处,属半干旱温凉区,年均降水量432.7毫米,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43户924人。炭山村局域内各社沟壑纵横,交通闭塞,道路晴通雨阻,当地学生上学、群众出行及农产品运输带来了很大困难。实施道路硬化项目,受益面广,对实施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道路硬化群众期盼已久,尽快修建这条事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硬化路,具有持久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
建设单位: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人民政府
项目地点: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法人代表:土平(新添堡回族乡乡长)
主管单位:会宁县委统战部
建设期限: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
项目内容: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复合式过水路面拟建于K0+468~K0+480处,过水路面长12m,采用5孔1.0m,涵管采用1.0m钢波纹管。过水路面基础采用60cm天然砂砾垫层+50cm5%水泥稳定砂砾基层,两侧采用C25混凝土一字墙,管节顶部采用30cm天然砂砾垫层+30cm混凝土面层,过水路面进、出水口处采用M7.5浆砌片石铺砌。由于过水路面两侧引道半径较小(15m),按照规范要求应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参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要求,四级公路II类曲线半径R=15m时对应加宽值为1.6m,过水路面设计宽度6.0m。对K0+000~K0+468、K0+480~K1+200两段1188m两侧引道进行混凝土硬化,全线路基宽度4.5m,路面宽度3.5m,水泥砼路面路拱横坡为2%,路肩横坡为3%。路面结构采用18cmC30水泥混凝土面层+15cm天然砂砾垫层。
项目说明:该项目在原来修建的土坯路基础上修建,没有占用基本农田和毁坏基本农田的现象。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村组道路硬化项目要以满足基层群众日常多样化的便民需求为目标,以改变农村道路闭塞现状为重点,以整合资源为基础。通过村组道路硬化项目的实施,能够极大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群众出行难等问题;农产品运输困难等问题也得以解决,也彻底打通了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渠道;项目的建设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购销,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我乡精准扶贫脱贫步伐。
(二)建设原则。一是统筹规划,统一功能。把村组道路硬化项目纳入全乡总体规划,与全乡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安排。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二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村组道路硬化项目要结合实际,务求实效,最大化发挥其综合价值。力争为我乡村组道路通畅体系建设树立典范。
(三)建设目标。村组道路硬化项目的建设,以满足当地群众日常多样化的便民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改善农村道路通畅为重点。
四、项目建设期限
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共三个月时间。
五、投资预算和资金来源
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计划完成总投资101.7518万元,为2020年民族乡发展资金。
六、项目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能够极大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现状,促进当地农产品的购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添堡乡精准扶贫脱贫步伐。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是深入推进全乡农村综合改革,提升农村道路通畅水平的必备基础。为此,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炭山村包村工作组长及村“两委”负责人为组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实施筹建及建设事宜。
(二)面向群众,注重实效。实施新添堡回族乡炭山村阳屲川社至后沟社过水路面及道路硬化项目,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杜绝资源的浪费。要把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项目建设第一位,要充分发挥有限的项目资金,力争建设优质道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建设,促进全乡农业农村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协调配合,加强监管。领导小组要与施工队对积极配合,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