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征求《会宁县2022年度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索引号:GS5244/2022-26507部门:会宁县人民政府
栏目:决策草案意见征集来源:会宁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日期:2022-09-19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各相关成员单位、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白银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等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会宁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会宁县2022年度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使该管控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现将《征求意见稿》印送给你们,向各单位征求意见或建议。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于2022年9月28日(星期三)12点前反馈县环委办(纸质版加盖单位公章)。逾期未反馈,视为无意见。

会宁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9月19日


会宁县2022年度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白银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会宁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会宁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统领,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提升转型;扎实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剔除沙尘天气影响后,通过实施各项管控措施,确保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完成市上下达的年度目标。全县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4项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并稳步改善。有效控制冬春季颗粒物、夏秋季臭氧浓度,基本消除人为导致的重污染天气。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严格落实国家、省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强区域、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新、改、扩建涉气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满足区域、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推动“两高一资”传统企业优化升级,严防“砖瓦轮窑”等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应急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推动所有新建工业项目“入园”。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搬迁、改造或退出企业清单,分批分期实施关闭搬迁,按规定的时间推进落实,逾期未落实的一律停产。(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4.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制、台帐式、网格化管理。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5.有序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大绿色环保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在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低VOCs含量产品生产工艺、VOCs污染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环境监测等领域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掌握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大气治理重点技术装备等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二)优化能源结构,实施低碳改造

1.强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按照“热电联产结合大型区域锅炉供热”要求,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暖,加快推进园区集中供热设施、供热管网的建设和改造进度,不断提高集中供热覆盖率,减少民用散煤使用量。(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2.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集中供热难以覆盖的区域,按照清洁替代、经济适用、居民可承受的原则,综合采取各类清洁取暖方式,替代燃煤取暖。继续实施城市城乡结合部及周边乡(镇)居民取暖土炕、土灶、小火炉煤改气、煤改电或洁净煤替代工程;继续开展城市建成区城中村、棚户区的小火炉、土炕治理工作,强制取缔建筑工地临时小火炉。(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大燃煤综合管控力度。加强煤炭总量控制,开展煤炭减量替代工作,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煤炭市场建设管理,持续强化煤炭交易市场及集中配送体系建设和运行监管,全面实现全县各乡(镇)、行政村(社区)优质煤炭配送全覆盖。持续开展煤炭经营企业、重点用煤单位及其储(售)煤场清理整治工作。加强煤质抽检,严厉打击销售和使用劣质煤的行为,杜绝劣质煤流入市场。(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4.深入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整治。严格燃煤锅炉环境准入,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35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对燃煤锅炉淘汰整治工作进行“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扎实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坚决杜绝问题反弹。(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5.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依据已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严格执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定,加强对高污染燃料设施及燃料的管控。依法拆除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严禁在禁燃区内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已建成的应在当地政府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负责单位:会师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6.抓好燃煤散烧设施取缔工作。进一步细化燃煤散烧设施整治清单,依法依规取缔各类商业市场、商贸集聚区、沿街经营商铺、建筑工地、企事业单位值班室宿舍、餐饮单位等使用的燃煤散烧设施,防止辖区内燃煤茶浴锅炉、燃煤大灶和经营性小煤炉复用反弹。(牵头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7.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节能标准,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大力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持续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开展农村住房节能改造,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8.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快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合理调控化石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转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力度,基本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和农业用煤天然气替代。(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三)优化交通结构,提升清洁化水平

1.优化调整货物运输方式。推广煤炭、矿石等运输优先采用新能源车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多式联运和干支衔接型货运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支持利用现有城市物流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加强联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交换共享。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牵头单位:县交通局、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工信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2.有效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逐步实施轻型车和中型车国六B排放标准,进口车辆满足我县现行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要求。有序推动车辆新能源化,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加快党政机关、公共场所、社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2022年底,全县新增机动车新能源汽车比重显著提升。(牵头单位:县交通局、县住建局、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公安部门要不断完善重型车辆绕城方案,依法明确国三标准及以下柴油车辆禁限行区域、路段以及绕行具体路线,严格执行高排放车辆区域限行措施,严控重型高污染车辆进入城市建成区。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货车。严格新车环保装置检验,重点加强对销售柴油货车环保信息随车清单的检查力度。全面落实机动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修制度(I/M制度)。继续推行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闭环模式。(牵头单位:县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继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登记注册,全面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和环保挂牌,积极推动不达标工程机械维修治理。加快老旧工程机械淘汰力度,逐步淘汰国一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具备条件的更换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发动机。鼓励厂矿企业、单位内部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化更新改造。探索建立工程机械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管理制度,推行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禁止超标排放工程机械进入已划定的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基本消除冒黑烟现象。(牵头单位: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5.加快车辆油品质量管控。推进实施车用尿素和燃油清净增效剂信息公开,建立车用油品、车用尿素、普通柴油全生命周期环境监管档案,打通生产、销售、储存、使用环节堡垒。全面开展汽油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回头看”,所有加油站气液比、排放浓度每年至少进行1次检测。组织开展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整治行动,坚决取缔黑加油站和非标油生产企业。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合格油品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向社会公开。(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6.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以“管车、控量、限行、治理”为基本抓手,统筹油、路、车管理,实施清洁柴油车(机)、清洁运输和清洁油品行动,确保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加强柴油货车生产销售、注册使用、检验维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天地车人一体化的全方位监控体系,2022年8月底前建成覆盖我县范围的黑烟车抓拍系统。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柴油货车尾气超标排放、销售不达标油品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发改局、县商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精细化管控

1.实施生态增容工程。着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加强城市生态增绿减污,降低沙尘、扬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会宁”战略,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城市绿色廊道,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2.强化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全面完成露天矿山摸底排查,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法强制关闭;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要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大力推广绿色勘查和绿色开采,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牵头单位:县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强化施工场地扬尘综合防治管控。推进扬尘管控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建立扬尘污染防治源头把关、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流程监管,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环保抑尘剂。规模以上土石方施工工地要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建筑工地安全质量数字化监管平台联网运行。2022年底前,各类施工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合格率达到97%以上。推行“阳光施工”“阳光运输”,减少夜间施工和运输,加强渣土拉运及渣土运输车辆审批和监管,对渣土车辆不冲洗、不密闭、跑冒滴漏、遗撒、飞扬等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杜绝渣土运输扬尘污染。(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 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4.加强道路扬尘防控。进一步加大重点施工路段扬尘防治的监管力度,督促施工单位全面落实抑尘措施,同时,要集中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及企业厂区沙土路采取砂化或硬化等措施,从源头减少道路扬尘污染。强化道路抑尘保洁措施落实,加大机械化湿法洗扫频次,结合气象气温条件,适时开展道路洒水抑尘和雨(雪)、沙尘天气后清扫保洁,防止道路扬尘二次污染。继续推行“机械清扫+人工保洁+多功能抑尘”道路清扫模式,提高道路机械化(湿法)清扫水平。2022年底前,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湿法)清扫率达到65%以上。(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交通局、会宁公路段;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5.加强露天堆场扬尘整治,严格管控辖区内煤场、料场、渣场扬尘污染,做好防风抑尘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工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五)实施协同减排,强化全过程管控

1.开展工业炉窑治理。对全县工业炉窑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工业窑炉综合整治效果进行“回头看”,及时更新各类工业窑炉动态管理清单。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推进工业窑炉有组织排放全面达标、无组织排放有效管控、全过程精细化监管等深度治理任务。加快燃料清洁低碳化替代,全面推进工业窑炉污染深度治理,建设高效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全面取缔燃煤热风炉,基本淘汰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加热、烘干炉(窑)。对已列入淘汰的工业炉窑及砖瓦轮窑、炉膛直径3米(不含)以下燃料类煤气发生炉淘汰情况开展“回头看”,切实做到“两断三清”,防止淘汰企业死灰复燃。(牵头单位: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2.加大重点排污企业监管。对重点企业原料及煤堆场、工业渣场、厂区扬尘建立管理清单。工业企业的粉状物料或者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均采取入棚、入仓等方式密闭存储和运输,块状物料采用入棚入仓或建设防风抑尘网等设施进行存储,并设洒水、喷淋、苫盖等综合防尘设施;露天堆放的进行围挡、覆盖或建设干雾抑尘等自动喷淋装置,对长期堆放的固体废弃物,采取覆绿、铺装、硬化、定期喷洒抑尘剂或稳定剂等措施。对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提出管控要求。(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3.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以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为思路,全面推进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规范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提高VOCs末端治理水平。以3类石化行业、8类化工行业、5类工业涂装行业、包装印刷行业以及油品储运销为重点,结合会宁县实际情况,组织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等10个关键环节扎实开展排查整治,于202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整治工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4.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组织实施矿山、建材等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对重点企业物料堆场、工业渣场以及厂区扬尘等无组织排放源逐点摸排并进行限期治理,粉状物料应全部建立密闭料仓,露天堆存应进行覆盖或建立自动喷淋装置,对长期堆放的固体废弃物采取覆盖、硬化、定期喷洒抑尘剂等措施。组织对全县储煤场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规范无环保设施或环保设施不完善的储煤场,整治储煤场地及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工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企业)

(六)开展面源治理,实现精细化管控

1.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逐步建立秸秆资源台账系统和定期调度机制,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提升养殖业、种植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种养有机结合,提高畜禽粪污利用效率。鼓励生猪、鸡等圈舍封闭管理,推进粪污输送、存储及处理设施封闭,加强废气物收集和处理。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开展测土配方,推行肥料深施、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鼓励增施有机肥。严格落实禁烧规定,全面落实秸秆及荒草禁烧责任体系和网格包抓机制,严厉查处焚烧秸秆、垃圾、枯枝落叶和烧荒等“四烧”行为。(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执法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2.强化餐饮业油烟治理。开展全县餐饮油烟污染集中整治行动,督促城市建成区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并定期维护,对重点区域开展不定时巡查,检查有无规范达标的油烟净化设施、油烟净化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是否按期更换过滤网、清洗积油等,严肃查处擅自停运油烟净化设施和超标排放行为。全面开展露天烧烤整治,依法取缔占用城市及公共场所从事露天烧烤的流动摊点,坚决查处固定门店室外设炉灶进行露天烧烤的行为。(牵头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执法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要严格执行《白银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宣传和引导,紧盯国庆、元旦、春节、元宵节及婚丧嫁娶等重点监管时段,对城市建成区特别是划定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的区域和场所要严防严控,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积极推广使用环保型烟花爆竹。(牵头单位:县公安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4.综合治理恶臭污染。工业涂装行业结合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开展综合治理;塑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强化恶臭气体收集和治理;垃圾、污水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等加大密闭收集力度,因地制宜采取脱臭措施;探索研究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粪污收集处理方式。(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健全污染天气应对体系,提升应对管控能力

1.健全污染天气应对机制。进一步完善《会宁县轻度、中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职能职责,通过采取提前预警、各相关部门联动、及时处置的方式,实现轻度污染天气转优良天气,力争不出现中度污染天气,确保不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进一步规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流程。当预测到区域将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时,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预案,做好监测和会商,各相关部门单位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配合单位:县气象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执法局、县工信局、县交通局、县文旅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2.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对照《会宁县轻度、中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污染天气分类分级进行应急管控,在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严格落实洒水抑尘、施工场地停工等措施,有效降低污染天气危害。(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3.全面加强沙尘天气应对。按照市环委办《关于加强全市扬尘管控的通知》《关于加强沙尘天气污染管控措施的通知》要求,根据气象预报及沙尘预警,及时采取管控措施。沙尘天气结束后,及时开展“全民洗城”行动,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切实将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配合单位:县气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七)强化技术资金支持,提升综合管控水平

1.加大财政投入。组织、指导各相关部门单位、相关企业谋划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支持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探索研究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取暖的价格支持政策。(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县财政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会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2.强化科技支撑。实施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科技攻关,构建复合污染成因机理、监测预报、精准溯源、深度治理、智慧监管、科学评估的全过程科技支撑体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牵头单位: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会宁分局;配合单位:县气象局;负责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相关部门要依据《会宁县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按照“管发展要管环保、管行业要管环保、管生产要管环保”原则,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制定配套政策措施。要制定具体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靠实部门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

(二)做好技防应用。全面落实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制度,县环委办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研判,对空气质量及时进行分析预测,提前部署并积极应对污染天气,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充分利用现有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系统、无人机、黑烟车抓拍等技防新技术,实施精准管控,提升空气质量精细化、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水平。

(三)提升监管力度。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网格化”监管措施的落实,将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乡(镇)、社区和村,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大格局。坚持铁腕治污,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依法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排污者责任。各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对每一个违法案件必须做到有始有终,必须督促整改到位。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查封扣押、按日计罚和停产整治等措施,并在媒体进行公开曝光。要进一步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依法严惩各种环境犯罪行为。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重点加强对工业窑炉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VOCs污染治理、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油烟设施运行、成品油销售等执法监管。

(四)强化舆论引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宣传平台,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积极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低碳、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理念。宣传先进典型,加强舆论监督,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