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变“良田” 亩产增三倍——会宁县李家塬旱变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纪实

索引号:GS2510/2022-26350部门:河畔镇
栏目:重大项目来源:
作者:日期:2022-10-20

深秋时节,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高标准农田里的玉米到了收获时节。3米高的玉米杆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4台大型青贮玉米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

尽管价格较高,但凭借着优秀的品质,刚刚收割的玉米便被众多外地客商抢购。客商满自珍便是其中一位:“这里的玉米淀粉含量和乳糖都比较好,在品质上比较优越,很不错。”
能从众多玉米中脱颖而出,2021年的上水工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地还在种植过程中,实施了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让农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以前没上水之前,我的收入只有800元。实施上水工程后,今年我的收入估计在3万元左右。”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刘万平告诉记者。
如今,李家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土地亩产还翻了3倍。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下,今年4万多亩土地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产值粗略估计增加1290万元。
据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介绍,李家塬旱变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农业生产方式,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第二个转变是原来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转变成了现在旱涝保收的农业丰收景象。第三个转变是实现了原来的旱地变成了现在的水浇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李家塬旱变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是会宁县成功推进高标准梯田建设的一个缩影。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会宁县围绕“旱变水、坡改梯、小变大”的总体思路,建成高标准农田66.5万亩,成功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路子。
“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底的3515元增长到2021年底的9806.6元,增长了接近3倍。下一步,我们将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与旱作节水等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全面提高抗旱能力和农业效益,推动全县产业高效优质发展。”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段彦东告诉记者。(杨涛 窦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