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特色产业成为脱贫压舱石
索引号: | GS3955/2020-2567 | 部门: | 农业农村局 |
---|---|---|---|
栏目: | 强农惠农 | 来源: | 白银日报 |
作者: | 日期: | 2020-06-08 |
惠风和畅,生机勃发。
会师圣地,村庄静美,产业兴旺,社会和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已经在这里拉开序幕。
在中川镇中川村,放眼处,一片片望不到边的大棚银光闪闪。大棚内,菜苗吐翠,长势喜人。会宁县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富民产业,使之成为全县农民稳定脱贫的“压舱石”。
上下求索 共谋发展新思路
会宁是一个曾经被干旱、贫瘠的烙印深深印刻过的地方。
近年来,会宁县因时而动、顺时而为,把产业脱贫、产业富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思路、主抓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
与此同时,该县按照产业富民先行先试的思路,不断坚持在实践中深化探索,在探索中力求突破,着力依托草畜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行乡村旅游,突出地域特色整体推进塑料大棚有机蔬菜种植。
于是;米粮川上、苏堡塬间、大沟深处,从“聚点成片”到“以点带面”,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生机蓬勃,日益壮大。
家住会宁县平头川镇双头村的安格斯肉牛养殖户魏友君,从缺乏技术、背井离乡的打工仔到技术精良、养殖经验丰富的领头羊,他在一步步艰难的探寻和摸索中,找准了致富新思路,不仅实现了自己摆脱贫困的梦想,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养殖技术的提高。
协同互促 趟出增收新路径
立足当地,精准施策,发展才会有方向。
把产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牢扭住致富瓶颈,着力突出地域优势,亮好主打招牌,依托“村有产业依托、户有致富渠道”的整体发展布局,强力推动特色种养殖业互融发展、协同推进。这是会宁县太平店镇立足镇情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必修课”,也是当地广大群众锲而不舍持续念好增收的“致富经”。
55岁的刘布华原先家住头寨子镇塬边村,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家搬到了头寨子镇头寨南组。现在的他不仅住上了宽敞、干净的楼房,还分到了5.7亩果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发展特色产业带给一个贫困户最生动的变化。
据了解,会宁县按照“产业兴旺、基础完善、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推动全县富民产业实现稳定达标增效,切实让“攻坚龙头”舞起来,把“增收支柱”筑起来,实现了“一地一品”做精特色,“一品一优”做足成色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大格局。
后进赶超 走出跨越新步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和“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要求,围绕“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一业领先,三业并进”的发展思路,依托全膜种植稳基础、黑膜洋芋抓片带、药材蔬菜增效益、牛羊养殖鼓腰包,持续强化产业致富引领,并不断取得实效。
笔者来到韩家集镇,走进乡野田园、大棚深处,见到当地农户李兆堂时他正在大棚里清理去年的辣椒苗,为今年的耕种做足准备。
2018年,李兆堂才开始学着种大棚,由于没有经验技术,第一年种植结果并不理想,后来,他吸取经验教训,迅速调整发展思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实现了后进赶超,2019年种植的4个棚给他带来了1.6万元的收入,让他重新有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会宁,像李兆堂这样依托产业实现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花开时。
田间地头春耕忙,农民播撒新希望。如今的会宁大地,大棚蔬菜长势喜人,养殖场里牛羊成群,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全面小康的新蓝图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