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

索引号:GS4823/2022-25424部门:西坡村
栏目:村务公开来源:
作者:日期:2022-11-10

会宁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

为全力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相关工作, 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根据《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白银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建方案》《白银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白银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精神,结合会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一带五色·多彩会宁”新蓝图,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以“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七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链长制、链主制为抓手,以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平台,引进培育一批链主、骨干企业,持续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科技化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 2022 年 6 月底前,实现全县 284 个行政村标准化种养产业园覆盖率 100%,入园农户产业覆盖率和农户入园率 100%(3月底完成 171 个村、4 月底完成 77 个村、6 月底完成 36 个村);到2023 年底,284 个行政村标准化种养产业园达标率 100%,入园农户产业达标率 100%(2022 年 6 月底完成 139 个村、2022 年 12 月底完成 88 个村、2023 年 12 月底完成 57 个村)。到 2022 年 6 月底前,实现“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全覆盖,到2023 年底实现全达标。到 2025 年底,实现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61.4 亿元(加工产值 67.68 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60%。建成“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七大产业 10 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链主、骨干企业 100 家以上,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构建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三、发展路径

按照“寒旱农业一生态循环一绿色产品一甘味品牌”全产业链打造的理念,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引导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在全产业链上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做强产业链中端,以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初、精、深加工,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强化多样化初加工、精准化精加工、高端化深加工,配套升级机械、包装、储运等设施设备,补齐加工短板,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牛、羊、薯、药和小杂粮在精深加工方面精准发力,取得重大突破;果蔬着力提升采后拣选分级、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比例,逐步推进切割菜、净菜、冻干菜、菜粉、果片、果脆及营养保健饮品加工。 夯实产业链前端,创建标准化种养产业园,提高种养规模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果蔬稳定面积、提质增效,马铃薯扩大面积,牛、羊扩群扩量,中药材、小杂粮提升绿色标准化生产水平。持续调优种养结构,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发展路子,组织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种养基地。以良种选育、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补齐良种培育推广滞后、机械化作业落后两大短板。

发展产业链后端,以市场营销、产业融合发展等为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仓储基地,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创建一批“甘味”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知名品牌,补齐市场拓展、融合发展不够两大短板,形成市场新卖点,畅通循环链,提升价值链。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链主骨干企业提升行动。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让“链主”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成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直接最现实的支持力量。马铃薯以食品加工为突破口,改造提升 2 家精深加工企业;果菜以冻干菜、休闲食品和营养保健饮品为突破口,各引进 1 家以上精深加工企业;小杂粮、中药材以健康、有机和保健食品为突破口,各引进 1 家以上精深加工企业;牛羊肉制品加工以精细分割和调制、重组、速热、中西式、即食等肉制品为突破口,各引进 1 家以上精深加工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甘肃开盛、京岚智联、甘富果业、甘肃祁连雪、长征药业、金玲养殖、发滋瑞、建伟食用油等一批链主企业,支持北京航天、阿里云、六合薯业、亿源养殖、康之源、百祥肉牛、弘利牧业、依禾商贸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订单收购、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 2025 年,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130 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25 家;全县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50 亿元。全县营业收入 1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 6 家,5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 2 家,10 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 2 家。

(二)实施产业园创建行动。把产业园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聚集化发展的关键平台,建设大园区、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根据特色产业园创建标准、主体责任和创建时序(详见附件 3、4),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7 个、标准化种养产业园 284 个。肉牛产业,依托金铃养殖“链主”企业,康牛、百祥、厍弆龙等 9 家骨干企业,打造肉牛加工产业园 1 个;在八里芦坪、新添道口、丁沟沈屲等 56 个村打造肉牛标准化产业园 56 个;肉羊产业,依托京岚智联“链 主”企业,祥源、森源、长丰等 12 家骨干企业,打造肉羊加工产业园 1 个;在柴门宝川、土门土门、大沟新坪等 52 个村打造肉羊标准化产业园 52 个;瓜菜产业,依托甘肃开盛“链主”企业,会宁开盛、会宁永坤、会基华地等 14 家骨干企业,打造瓜菜加工产业园 1 个;在中川梁堡、韩集袁坪、新塬老庄等 60 个村打造瓜菜标准化产业园 60 个;苹果产业,依托甘富果业“链主”企业,鑫丰、绿丰源、金沙滩等 4 家骨干企业,打造苹果加工产业园 1 个;在头寨牛河、郭城小羊营、河畔车川等 9 个村打造苹果标准化产业园 9 个;马铃薯产业,依托甘肃祁连雪“链主”企业,六合薯业、宏森马铃薯等 4 家种薯繁育主体、红玉马铃薯、健民马铃薯、远方马铃薯等 14 家骨干企业,打造马铃薯加工产业园 1 个;在老君河口、四房朱曹沟、会师西岩等 62 个村打造马铃薯标准化产业园 62 个;中药材产业,依托长征药业“链主”企业,北京航天云教育、甘肃世纪堂、杨崖集中药材加工车间等 10 家骨干企业,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园 1 个;在杨集杨集、韩集东西坡、草滩孔寨等 16 个村打造中药材标准化产业园 16 个;小杂粮产业,依托发滋瑞、建伟食用油“链主”企业,祥泽、骏兴、桂馥堂等 14 家骨干企业,打造小杂粮加工产业园 1 个;在老君文岔、中川糜岔、新庄杨岔等 21个村打造小杂粮标准化产业园 21 个;生猪产业,在太平万坪、草滩断岘、柴门寺南等 3 个村打造生猪标准化产业园 3 个;肉驴产业,在大沟镇郭庄村打造肉驴标准化产业园 1 个;其它产业,在中川大墩、河畔李家塬、河畔任王家等 4 个村打造美葵等产业标准化产业园 4 个。通过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园创建行动,形成“大园”带“小园”、“小园”连“大园”、“园”中有“园”的互补互促产业格局。

(三)实施以加工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示范培育行动。以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为发展方向,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任务,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关键,以产业加工物流园为集聚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加工示范全产业链。坚持把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以东南部乡镇为主打造 25 万头肉牛产业基地,夯实特色优势产业链基础;以中北部乡镇为主打造300 万只肉羊产业基地。继续实施“两个百万”工程,改造提升关川河流域 10 万亩苹果产业带、渭河流域 10 万亩中药材产业带、祖厉河全流域 20 万亩设施瓜菜产业带、以东南部乡镇为主的 10 万亩优质亚麻产业带。力争到 2025 年,把肉牛、肉羊、瓜菜、苹果、马铃薯、中药材和小杂粮等七个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链条完整、带动明显、联结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实施市场流通和“甘味”品牌体系建设行动。建设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初级市场,以会宁朝阳农产品交易中心、河畔肉羊交易市场为重点,改造提升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性的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到 2025 年,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3 个;在郭城、头寨、甘沟、新添、翟所、杨集、新塬、老君、中川等乡镇,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初级市场。到 2025 年建成特色产业初级市场 10 个;健全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加快建设以会宁北部瓜果蔬菜物流中心、依禾物流园为支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水平。到 2025年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120 个,购置冷藏车 30 辆。实施“甘味”品牌战略,构建“省级‘甘味’公用品牌+会宁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三级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品牌体系,建立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体系、营养品质检测评价体系、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化体系。把企业商标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作为构建“甘味”品牌体系的重点,形成一批农业品牌“顶级名片”。到 2025 年,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 100 个,打造“甘味”区域品牌 10 个、企业商标品牌 15 个。

(五)实施科技支撑行动。鼓励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企业联合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社团组织、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与示范,每个产业建成一个技术科研集成基地、建立一个专家团队,重点链主企业组建科技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成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团队,对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训。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引领带动产品转化增值,产业提档升级。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积极与企业对接挂钩,加强产学研结合、对口帮扶,采取联合实习基地、培(轮)训班等方式,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产业链经营管理及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企业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会管理、懂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和团队,

解决产业链发展人才短缺问题。

(六)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要求,抓好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项目谋划工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链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科技研发、品牌培育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建立储备项目库,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实行清单式跟踪管理,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产业链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鼓励新建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享受园区扶持政策。

五、扶持政策

(一)财政扶持。依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涉农整合资金、土地增减挂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土地出

让收益、东西部协作及中央定点单位帮扶等现有资金渠道,支

持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施,确保年度到县的财政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50%以上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链主骨干企业培育和加工物流产业园建设。支持园区内三类户、脱贫户、一般户发展绿色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用足用活国家及省上支持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仓储物流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对产业链上企业研发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项目给予优先扶持。资金重点用于统筹解决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科技研发、品牌培育、

信息化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金融支持。推动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银行贷款、政策保险、信贷担保等方式,扶持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基金投融资功能,重点对龙头企业给予股权融资支持,增强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能力,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并购、推荐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金控担保集团和农担公司等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政银担保合作机制,对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广新型保险产品,推进“保险+期货”,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税收优惠。落实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抵扣、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和符合条件的加工设备进口环节增值税抵扣等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比例税前加计扣除。

(四)用地优惠。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的用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对通过村庄整治和闲置宅基地复垦新增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建设;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 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县域内新增用地指标优先用于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仓储保鲜、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配套设施建设用地。龙头企业所用生产设施、附属设施用地,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设施农用地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

(五)用电、用水优惠。落实龙头企业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纳入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链主骨干企业,全电量纳入直购电交易给予支持,通过市场化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在不突破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物流园的用水指标。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进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链长”,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执行链长”,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的工作专班,产业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实行“六个一”的工作推进机制,县农业农村局分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一个领导包抓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链条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套专家团队、一批链主和骨干企业、一套考核体系”,协调相关责任部门,细化重点工作和年度具

体任务,明确部门责任,协同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工作,协调联络链主企业做好日常调度、服务保障等工作,促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二)靠实主体责任。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创建主体为乡镇党委政府,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建主体为县委县政府。县农业农村局要指导乡镇在 4 月中旬完成标准化种养产业园方案创建;各乡镇要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地毯式摸排,制定标准化种养产业园创建时间表和年度完成计划表;要突出产业优势、标准化种养、主体带动、要素聚集、全产业链开发、产品质量优质及生态优先等内容,建立农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

(三)加大宣传引导。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要加大特色产业园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创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基地建设、加工转化、销售流通、品牌创建、主体培育等环节支持政策,让本土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常住农户积极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形成链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要及时总结产业链企业、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执行过程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挖掘先进典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吸引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产业链建设,形成齐心协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技术服务。全面落实农业农村科级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包抓产业责任制,负责产业园及产业链企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实施专家团队服务制度,按照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各产业相关专家为成员的产业技术专家团队;创新技术服务方式,采取“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小分队”“专家

定点服务”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专项培训指导,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技术经验交流会、“菜单式”“发点球式”、现场实践演练等方式,一对一传授经验、面对面解决难题、手把手指导农业技术,将服务送到园区、送进农家、送上地头。巡回指导服务,技术服务团队要做好

技术巡回指导服务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深入生产第一线,解决产业园、产业链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难题,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五)强化督导考核。抓好产业链、产业园的分析调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运行情况;每季度梳理总结产业链、产业园发展现状、工作举措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建设运行等方面情况,分析研判产业链发展趋势,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格重点项目执行情况、链主企

业运行情况的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项目资金安排、链主企业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