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贯彻落实甘肃水利“四抓一打通”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解读

索引号:GS3508/2022-23840部门:八里湾乡
栏目:政策解读来源:
作者:日期:2022-05-24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要求,聚焦水资源、水工程、水灾害、水生态、水管理等领域突出问题,以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为方向,全面推进水利补短板和强监管,着力构建全市水利工程体系、建立现代水治理体系、深化水利改革,推动白银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不断开创富民兴陇走前列奠定坚实的水利保障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水利“四抓一打通”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合理利用配置工程加快推进,基于重点工程的水资源调配体系逐步完善。兴电、靖会等30个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黄河干流及祖历河等重要支流流防洪能力不断提升,河湖水生态治理成效有效巩固,水权、水价和水利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到2035年,全市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解决,黄河水、引大水、引洮水等三大水系水资源联合调配体系基本建立,现代水网格局初步形成。灌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流域、区域防洪体系基本建立,美丽健康的河湖水生态系统初步形成,水利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为落实全省《全省四抓一打通实施方案》,我们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将2035年规划的全市水利项目全部纳入方案,2021年至2035年项目总投资187亿元,2022年项目总投资55亿元,年度任务18亿元。落实全省“四抓一打通”实施方案,规划重点水利工程、调蓄设施、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农村供水保障、水土流失治理、防洪工程体系、水生态修复治理、智慧水利建设、已建水库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9大类118项,总投资187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18亿元。

(一)构建保障有力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管住“水袋子”、建好“水盆子”、盘活“水指标”、完善“水网络”,力争2025年前建设17座调蓄水库(水池),有效提升水资源调蓄、雨洪资源利用和应急供水保障能力,逐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二是推进重点水利工程提质增效。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现有供水工程基础上,按照已确定的设计方案和任务,实施引洮供水二期配套会宁县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工程,实现田间配套工程干渠与田间配套有效衔接,实施引洮二期置换水源工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大幅提升供水覆盖面积,促使主体工程最大化发挥效益;

三是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完善灌区骨干系统。实施靖会、兴电大型灌区,靖远刘川、中堡,白银区四龙、平川区陡城、靖远县三合和靖丰渠6处中型灌区续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适时开展其余2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四是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完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供水工程联网改造,以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为方向,配套建设水厂、调蓄设施,有效减少单村供水工程和依靠水窖、小电井等方式供水人口数量,实施景泰县西部饮水安全水质提升供水、平川区中部农村供水工程等规模化供水、46处集中供水工程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解决农村供水的“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

五是完善区域性防洪减灾体系。补齐防洪体系短板和弱项。协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黄河白银段堤防达标和河道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江河主要支流祖厉河及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查漏补缺,推进河流系统化治理,实施白银区金沟、平川区黄水沟、景泰县南沙河城区段防洪综合治理。持续巩固提升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能力,实施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形成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寿鹿山、哈思山、昌林山、南掌山、崛吴山及北部风沙区等重点预防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黄河干流、祖厉河等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高标准淤地坝工程等项目。以县(区)为单位,谋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先进典型示范区,不断提升全市水土保持率和水土保持治理水平。

七是开展水生态修复治理。开展河湖健康评估,以水利部第一次水利普查河流名录为准,积极因地制宜开展全市非季节性河流健康评估工作,逐步建立河湖健康档案;加强岸线利用管控,争取打造列入《甘肃省示范河湖建设规划》的会宁县祖厉河、白银区吊地沟、平川区黄水沟的示范河湖试点;推进重点河流修复与治理,围绕黄河干流及祖历河、关川河、金沟河等主要支流河流,通过严格水量管控和调度,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竣、岸坡整治等多项水利措施,建设以干支流为骨架,人工渠系、湖泊、湿地为补充的生态廊道体系;强化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严格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落实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管控指标,配合省上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完善白银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

八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积极推进卫星遥感、视频监控和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在河湖监管中的应用,对河湖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对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的取用水水量、进出厂水水质、主要供水设施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主线,健全完善农村供水信息化管理平台,率先实施景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系统建设、会宁县北部农村供水管理能力提升等项目。依法推进取水监测计量设施安装运维管理,落实取用水户监测计量主体责任。

(二)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水治理体系

一是全面加强水法制建设。做好地方性涉水法规规章制定、修订,为“四抓一打通”提供法规制度保障,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四抓一打通”监管机制。开展违法取用水、侵占河道、河道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专项执法和重点领域、敏感水域常态化排查整治。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大力开展水利法治宣传,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和水法治观念,为水利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涉水事务监管。强化水资源监管,深入推进取用水管理,持续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落实用水统计调查制度,推进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推广。强化河湖监管,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职责,加大河湖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及“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建立河湖保洁长效机制。强化工程监管,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开展质量安全监督巡查,改进建设质量工作考核方式,优化完善考核标准。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严肃查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卫星遥感常态化监管,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覆盖。强化水安全风险监管,建立水安全风险应对协调机制,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风险源防控,建立水安全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教育培训机制,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夯实基层水利队伍,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绩效奖补等方面向基层和高层次人才倾斜,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激发基层水利工作者干事创业积极性。

四是推进水文化建设和水情教育四项举措。传承“水文化”,搜集景电、兴电、靖会等高扬程灌区,靖乐渠、永固渠、五佛渠等9处自流灌区水利史话,整理黄河干流虎豹口、支流祖历河红色水文化,支持建设黄河干流支流等流域展馆、农村人饮陈列沙盘、灌区水工模型等展示展陈设施。讲好“水故事”,加强水文化宣传,发挥水利行业先进人物事迹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评先树优活动。

(三)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深入推进水权改革。配合省上做好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严格取水许可管理,明确各类取用水户水权。开展全市取水许可、分水指标的梳理清算,实现工程、区域、流域之间指标的衔接和闭合,加快形成全市水量指标“点、线、面”一套账;

二是着力推进水价改革。在巩固提升已完成农业综合水价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全面推行计量收费。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开展供水成本测算,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三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新建重点水利项目实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新模式,按照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原则组建项目法人,提高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支持国有企业,发挥水务建设管理优势,实现企业良性经营,鼓励推进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

四是创新水利融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完善地方财政补助机制,落实项目地方配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