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村情选路子 消除薄弱用“三招”
索引号: | GS4043/2018-2379 | 部门: | 河畔镇 |
---|---|---|---|
栏目: | 强农惠农信息 | 来源: | 会宁县政府 |
作者: | 日期: | 2018-08-06 |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河畔镇河畔村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也作为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在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是资源开发打基础。以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作为突破口,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资产台账。全村拥有闲置旧村址和新村址楼下铺面8间,计划对闲置旧村址和新村址楼下铺面全部对外招标租赁,实现“变废为宝”。目前已出租4间,从中每年可收取出租费用1.7万元,在全镇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三资”清理清查成果成为河畔村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活头源泉。同时,河畔村党总支充分利用“慢牛坡红军烈士陵园”、“红园”、“河桥山紫竹寺”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将红色传承、旅游开发和产业振兴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整合镇村资产、资源、资金要素,探索建立经济组织、村集体、村民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带领贫困户通过资金资产入股、土地流转、发展旅游餐饮等方式,精心打造一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让更多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产业联动上台阶。2011年实施了宋家坪集体土地整理项目,2015实施了宋家坪6.5万方应急水源建设项目,为全村提供了“旱涝保收”的增收保障。村党总支积极探索“三变”模式,着力推进“破三弱,强造血”行动,采用“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种植经营主体,引导农民把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种植大户,农民从中取得固定分红收益,生产经营主体同时为村集体按每亩10元的标准分红。另外,组织成立村级用水协会,按照“以村管水、村管社用、分级管理”的办法,将自来水覆盖运行纳入村级管理,按照“服务在村上、缴费在卡上、信息在网上”的运行机制,水管单位将水费收入的20%返还到村,作为镇村水管机构运行管理经费,其中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村以组为单位合理制定用水计划、分摊和计收水费,作为村级公共渠道和泵站运转维护基金,服务保障全村用水安全,年创造村集体经济4.65万元的收益。同时,规范水库管理,为种植大户提供灌溉水源,按每方0.34元收取灌溉服务费用,每年可获得经济收入0.34万元。
三是党群互助促壮大。村党总支抢抓农村“三变”机遇,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17年注册成立党群创业互助会,制定发展集体经济方案。通过镇村自筹5.5万元,从中组部、省委组织部下拨的补交党费中划拨5万元,累计10.5万元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基金,通过采用“党建+商贸”的模式,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全面发挥金海商贸有限公司党支部的商贸带动效应,并将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基金,全部注入金海商贸有限公司,公司按照基金8%的比例按年支付占用费,同时解决村级劳动力务工就业难题。以会宁县晨晖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河畔村特色产业园,吸纳全村贫困户入园务工,集中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帮助贫困群众产业达标、脱贫致富。
河畔镇河畔村村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正在逐步做大做强,2018年河畔村村级集体经济可实现3万元以上。河畔村村级组织从“无钱办事”到“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了,说话办事有了底气和力量,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