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解读 | 白银市爱国卫生条例

索引号:GS3416/2022-23446部门:甘沟驿镇
栏目:政策解读来源:白银市卫生健康委
作者:日期:2022-08-17

 

条例解读 | 白银市爱国卫生条例

《白银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办发〔2022〕119号)文件印发。

一、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环生态〔2019〕76号)以及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要求、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编制。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问题导向,以人为本。

3.改革创新,完善机制。

4.党政统筹,社会参与。

5.立足市情,彰显特色。

(三)规划范围:我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规划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五)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把我市建成空气清新、河湖清澈、生态宜人的宜居之城、美丽之城。

2.阶段目标:

2021-2023年: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标准。PM2.5 浓度不超过 2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稳定维持 94%以上;黄河白银段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9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幅度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

2024-2025年: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生活模式,走出一条具有西北特色、黄河风情的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三、建设指标

(一)约束性19个:

1.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有效开展;

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0%;

4.全面实施河长制;

5.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百分百;

6.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7.环境空气质量完成上级考核任务;

8.水环境质量完成上级考核任务;

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35%;

1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百分百;

11.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12.自然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上级目标任务;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上级目标任务;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1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百分百;

17.城镇污水处理率≥95%;

1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19.政府绿色采购比例≥80%。

(二)参考性17个:

1.林草覆盖率≥35%;

2.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95%,

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不降低);

3.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4.河湖岸线保护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4.5%;

6.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完成年度计划;

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2%;

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0%;

9.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80%;

10.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米/人;

11.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50%;

12.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50%;

13.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14.绿色产品市场占有情况(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50%,在售节水器具占比达到百分百,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逐步下降);

15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百分百;

16.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80%;

17.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80%。

四、主要任务

1.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3.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安全体系。

4.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打造生态生活体系。

5.培育和谐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6.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五、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生态经济建设工程、生态空间建设工程、生态安全建设工程、生态人居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生态制度建设工程。

效益分析:

1.保持经济增长优质高效。

2.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4.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5.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6.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2.完善政策制度。

3.加大资金投入。

4.强化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