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柴家门镇2022年上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工作进展情况的总结
索引号: | GS3526/2022-23279 | 部门: | 柴家门镇 |
---|---|---|---|
栏目: | 乡村振兴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2-10-26 |
关于柴家门镇2022年上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工作进展情况的总结
县乡村振兴局:
2022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一带五色·多彩会宁”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一、基本情况
柴家门镇位于会宁县城北郊,距县城13公里,祖厉河贯穿南北,镇域范围内平定高速、国道312线、国道247线纵横贯穿,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镇总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耕地10.3万亩,辖11个行政村、4个社区,62个村民小组、13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5802户21620人,常住人口5514户18340人。全镇共有监测对象65户29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41户185人,边缘易致贫户22户9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2户10人。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人员力量,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干部协助抓、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按照《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扶工作要点》的相关制度和要求,督促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六大员”作用,帮办各类实事好事。三是加强政策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活用好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公益岗位92个。辖区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及时落实相关政策。辖区脱贫户和三类户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个村配备有标准化卫生室,并全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质增效。
(二)坚持调结构、夯基础,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紧盯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和肉牛肉羊、大棚蔬菜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今年稳定5.7万亩全膜种植面积,在何门村发展设施蔬菜种植1000亩,采取农户自种、合作社种植、订单种植的方式,充分发挥大棚蔬菜种植效益。二是抓好特色产业。发挥高标准农田优势,整合土地资源,引进大规模小杂粮种植模式,在樊郭村建成万亩小杂粮基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G312线、G247线纵横贯穿的交通优势,发挥紫香小镇·童家湾的带动作用,顺势发展休闲采摘、农耕体验、观光农业,创造观光农业的带动效应,促进沿线农业转型发展,打造网红打卡采摘园,擦亮柴门观光农业名片。三是加快项目建设。2022年共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3个:投资1000万元,实施柴门村、二十铺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建成樊郭村建成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投资80万元,在G247沿线推广玉米套大豆种植2000亩;投资850万元,硬化柴门村、二十铺村、鸡儿咀村道路17公里;投资1900万元,实施柴家门镇柴门村加油、加气站建设项目;投资400万元实施天润嘉园住宅小区东北侧排洪渠道及护坡建设工程。
(三)坚持控源头、严治理,提升人居环境治理。立足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持续巩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一是加大整治力度,夯实基础保成效。大力开展祖厉河生态廊道建设工作,完成造林10535亩。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累计发动群众4560人次,投入机械231辆次,拆除房屋45处、残垣断壁93处、烂棚烂圈86处,平整土地23500平方米,清运垃圾1431吨。二是狠抓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全镇现有公益性岗位保洁员59名,确保每村至少4名保洁员,进一步加强了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将村级环境卫生保洁状况同村级卫生保洁经费及村“两委”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切实增强干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突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利用横幅、广播站和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对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经营、文明环境的活动进行大力宣传;设置文明大行动信息张贴栏,累计发放5000余份环境卫生宣传册、1000余份环境卫生宣传公告,促使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人人保护环境卫生的社会氛围。
(五)坚持办实事、兜底线,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加强对我镇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的关心关爱,全镇低保户384户1154人,特困供养64户69人,孤儿6户9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0户14人,全面开展了关爱服务行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根据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关要求,在全镇深入持久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着力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品质、留守妇女综合素质、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特困群众生活质量,让留守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产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立足城郊、发挥优势、融入县城、促进发展的路径还不宽;二是个别特殊困难群体,虽然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三是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发展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狠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对标对表安排部署,持续完善动态监测机制,确保问题排查全覆盖无死角,不留一户、不落一人。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无失学辍学学生。辖区脱贫户和三类户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个村配备有标准化卫生室,并全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质增效,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综合治理成效。健全完善农村卫生厕所后续管护、垃圾处理和公益设施共管共享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和生态环境质量。
(三)加强规划引领,推进乡村示范建设。按照“规划先行、超前谋划、高点定位”的工作要求,坚持“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持续推进乡村示范建设,借鉴“紫香·童家湾”建设经验,加快乡村示范建设,力争将柴门村、二十铺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四)健全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一行动一活动”。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一行动一活动”长效机制,激发镇村干部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热情,提升基层干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基层基础保证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