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镇2022年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发展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产业实施方案

索引号:GS5183/2022-22318部门:中川镇
栏目:部门文件来源:
作者:日期:2022-09-16

2022年中川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发展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产业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乡村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中川镇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为推进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产业发展,健全和完善设施蔬菜和小杂粮特色产业链条,特制订本方案

、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政府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设试验示范区、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二)坚持要素并进,同步发展。注重产业链各环节和要素的同步发展,推动产业基地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加大在加工、流通、信息、科技、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健全产业链条,通过多环节发展促进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

(三)坚持绿色高质,突出特色。充分利用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凉爽等自然环境条件,重点抓好蔬菜、瓜类及小杂粮的标准化生产,打好绿色高质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总体目标

按照把中川镇建成会宁南部重要的绿色果蔬和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全面推进瓜果蔬菜、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巩固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完善产地流通市场,引入新型经营主体,补齐发展短板,创新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健全和延伸产业链条,从而实现我瓜果蔬菜和小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瓜果蔬菜产业:2023年,全蔬菜和瓜类生产基地规模稳定在1万亩左右,年生产优质瓜果蔬菜产品2万吨以上;瓜果蔬菜加工比例保持在总产量的10%以上。

(二)小杂粮产业:到2023年,全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优质小杂粮产品2600吨以上。通过建立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小杂粮产业示范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小杂粮加工企业,实现小杂粮良种普及率75%以上,科技覆盖率85%以上,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基本形成。

、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进瓜果蔬菜产业发展

1.稳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按照把中川镇建成会宁南部重要的瓜果蔬菜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积极引进南方有种植瓜果经验龙头企业,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主打品质牌,打造以优势品种为重点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沿窝华公路梁堡村高庙村、高陵村和中川村为核心主产区,辐射带动周边。在品种结构上,要进一步做强以辣椒、西红柿、番茄、无籽西瓜等为代表的蔬菜,稳步做大绿叶类蔬菜。鼓励企业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引进推广适销对路的蔬菜瓜果新品种,丰富我蔬菜品种,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同时,立足现有条件,做优做精设施瓜果蔬菜产业。在规模比例上,核心主产区梁堡村、高陵村、中川村、高庙村主要蔬菜和瓜类生产基地平均面积要稳定在2000以上。

2.配套完善产地流通市场。根据主产区产地特点,按照实际需要,在原有产地市场的基础上争取项目支持,扩大市场交易规模,保证主产区瓜果蔬菜能够及时转运销售,提升产地流通市场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满足市场流通需要根据产地发展需求,适当新建一些市场冷藏保鲜库和地下储窖,提高瓜果蔬菜预冷保鲜和储藏能力。

3.引进培育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我优势瓜果蔬菜品种,在主产重点引进一批加工企业。同时,在核心区周边,结合采摘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以分级包装、净菜处理、礼品礼盒等业务为主的流通配送企业。通过引进、培育果蔬加工企业,增加瓜果蔬菜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农户种植风险。

4.规范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在主产区建立集约化育苗中心,采取统一用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服务的方式,达到生产统一、产品统一、品牌统一的“六统一”模式,实现标准化生产。重点支持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在全瓜果蔬菜主产区,规范建设专业化育苗基地一处,加强育苗中心的水、电、路和种苗繁育设施、实验检验用房建设,配备必要的技术设备,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保障瓜果蔬菜产业发展基础。

(二)全力推进小杂粮产业发展

1.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主抓麦(荞麦)两米(谷子、糜子)、三豆(大豆、黄豆扁豆大小杂粮作物。一是将撂荒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种等方式,规模化连片种植,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会宁县聚香源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建立“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农业合作经济体,实现小杂粮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二是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小杂粮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粮食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等主体创建小杂粮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良种筛选、测土施肥、统防统治、旱作节水、机械收割、收购加工”六统一。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全范围布局建设小杂粮产加销一体化配套的全产业链项目。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合作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品种订单生产,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二是依托高陵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宁试验站、旱农综合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机农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逐步建成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功能齐全、资源充足、交易活跃、辐射力强的交易市场,鼓励发展成集信息、仓储、配送、运输、装卸、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市场

3.加强品牌建设和电商销售。加强对小杂粮产品的品牌体系建设。支持小杂粮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持续扩大“甜聚缘”“骏禾缘”“大墩梁”“赐亿”祖厉珍宝品牌知名度,将具有中川特色的小杂粮产品推出甘肃,走向全国。抢抓农村电商发展政策机遇,通过线下+线上,批发+零售,传统+现代”销售模式,建立会宁农特产品线上线下体验馆,开发公司自己的微信商城,并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各大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把80多种本地农特产品推向了全国。通过线上线下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开辟“电商+杂粮”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4.示范推广良种良法。加强小杂粮良种的筛选推广,加快适用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每年开展小杂粮良种+良法试验示范点建设,筛选出绿色、抗旱、节水、节肥且适宜当地的小杂粮新品种和新技术。通过主推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化控间苗、绿色防控等农业适用技术,实现优种+优法、农艺+农机、地膜+旱作节水等标准化综合栽培集成技术。

、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党委、政府是推进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围绕全镇优势特色产业,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产业链建设。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沟通配合,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资金保障。按照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要对瓜果蔬菜产业和小杂粮产业发展重点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据产业发展情况,申请上级部门统筹整合安排专项资金,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对产业发展核心区,上级部门给予重点扶持,切实推动瓜果蔬菜和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

(三)提升科技服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要立足专业优势,“产、学、研”相结合,积极与省农科院高陵试验站和县农技中心合作,通过引进或参与研发等方式,提高我镇蔬菜、瓜类及小杂粮生产过程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应用比例,促进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