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6+1”产业链政策系列解读】会宁:发展羊产业串起“致富链”
索引号: | GS3602/2022-20919 | 部门: | 平头川镇 |
---|---|---|---|
栏目: | 政策解读 | 来源: | 平头川镇 |
作者: | 平头川镇 | 日期: | 2022-05-28 |
2010年以来,会宁县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连续10年开展了草畜产业“促进年、提升年、标准年、质量年、效益年、巩固年、优化年、提质增效年、全产业链建设年、高质量发展年”活动,全县肉羊产业发展以郭城驿镇为中心,重点打造了以中北部山区为主的肉羊养殖集中区,基本形成了国道247线肉羊高效养殖示范长廊,北部旱山塬区滩羊、小尾寒羊和沙毛山羊等规模生产区,初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特征,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2021年,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223.2万只,其中存栏110.7万只,出栏112.5万只。建成肉羊屠宰加工中心1处,设计年屠宰能力达到100万只。建设中国西部肉羊河畔交易市场1处,肉羊年交易量达到50万只。发展肉羊养殖龙头企业13家,合作社316家,肉羊规模养殖户31358家。
2022年,全县以羊肉产品加工为重点,实施全产业链打造提升,以产业园为平台健全完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产品营销体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做响“甘味”品牌,夯实产业链前端,做强产业链中端,发展产业链后端,优化落实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科技支撑、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为肉羊产品加工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提供强劲动力,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到2022年6月底前,建成会宁县肉羊加工产业园,到2023年底实现全达标。到2025年,全县肉羊存栏、出栏、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46.7万只、156.3万只、2.6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0.26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达到5.2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40%。培育经营链主企业1家、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把会宁建成全省重要的肉羊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强化龙头企业内培外引
围绕肉羊产品加工产业链,培育引进具有全产业链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围绕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市场开拓、企业融资、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精准施策,帮助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合作、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合作社或农户发展肉羊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绩效考核,加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奖补激励政策,实现肉羊产业上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若干个合作社合作,所有养羊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打造肉羊加工产业园区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以政府扶持为引导,扶持配套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国外肉用型品种(萨福克、陶赛特、杜波等)为主的父本种羊场1个。在郭城、汉岔、刘寨、土门等乡镇建设以生产多胎品种(小尾寒羊、湖羊等)为主的肉羊良种扩繁场10个。在郭城、土门、刘寨等乡镇建设肉羊人工授精站点5个,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肉羊繁殖性能。
在全县28个乡镇,通过项目支持、以奖代补等方式,建设存栏50只基础母羊的繁育户1万户,新建一家万只种羊场。加大地方品种的保护开发力度,建设滩羊遗传资源核心保护场2个,开展会宁滩羊保种选育,着力构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
以会宁本地寒滩、杜寒为母本,白头杜泊为父本开展会宁肉羊新类群选育,用3-5年时间,培育出适合白银市范围生长的会宁肉羊新类群。
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
加强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
实施国家粮改饲项目,每年实施以全株玉米青贮为主的粮改饲20万亩以上,推广窖贮、袋贮、裹包等青贮技术和“饲草收贮银行”等经营模式,健全完善饲草“种、管、收、贮、运”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苜蓿、燕麦草、红豆草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更新紫花苜蓿10万亩,通过优质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粮草兼顾、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创建会宁羊肉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