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6+1”产业链政策系列解读】会宁:壮大牛产业 一起向前“犇”

索引号:GS3602/2022-20918部门:平头川镇
栏目:政策解读来源:平头川镇
作者:平头川镇日期:2022-06-13

会宁县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千家万户繁育、大场大户育肥”的肉牛产业发展路子,引良种、建基地,育龙头、促加工,抓销售、创品牌,重点打造了11个肉牛养殖重点乡镇,覆盖98个肉牛养殖规模村,全县肉牛产业初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特征,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1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8.78万头,其中存栏10.88万头,出栏7.9万头。全县肉牛养殖户达到3.2 万户,饲养5头基础母牛的养殖户达到1.8万户,累计建成肉牛养殖企业 (合作社、家庭农场 ) 201家,屠宰加工企业1家,大型肉牛交易市场1个。
2022年,全县以肉牛产品加工为重点,实施全产业链打造提升,以产业园为平台健全完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产品营销体系,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做优做响“甘味”品牌。夯实产业链前端,做强产业链中端,发展产业链后端,优化落实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科技支撑、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为肉牛产品加工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提供强劲动力,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到2022年6月底前,建成会宁县肉牛加工产业园,到2023年底实现全达标。到2025年,全县肉牛存栏、出栏、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4.33万头、9.96万头、1.0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1.6亿元,其中加工产值达到4.32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45%。培育链主企业1家、骨干企业10家,把会宁建成全省重要的肉牛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引龙头,培育壮大链主企业

围绕肉牛产品加工产业链,以东南部肉牛养殖优势乡镇为重点,培育在业内有引领作用的链主企业1家和有发展潜力、有产业链基础、有特色产品、有自主品牌的骨干企业10家。组织开展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试点创建活动,吸引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与县域内骨干企业合作。
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行“供应链金融”,促进肉品精深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及产品研发,对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肉类品质改良与保障技术、地方特色肉制品一体化加工关键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关键环节予以扶持。

强招商,建设肉牛加工产业园

在招大引强上狠下功夫,全面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全县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以金铃养殖为链主,以康牛育种、百祥养殖、厍弆龙等9家新型农业主体为骨干,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肉牛加工产业园,引进先进屠宰加工设备,配套冷链物流设施,运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均衡、养生保健、市场前景广大、附加值高的肉牛产品,力争年屠宰肉牛达到2万头以上。

育良种,健全肉牛良繁体系

开展肉牛新品系选育。以引进黑安格斯母牛作为繁殖群,培育优质牛肉生产的肉用新品种。对育成新品种(系)进行扩繁推广。开展西门塔尔肉牛提纯复壮。对本地西门塔尔杂交牛用纯种西门塔尔冻精人工授精提纯复壮,提高西门塔尔牛产肉率和肉品品质。在东南部肉牛养殖带每个村建立一个肉牛人工授精站点,对农户养殖的西杂基础母牛每年人工授精1万头,全面提升肉牛良种化程度。

建基地,打造标准化养殖基地

按照肉牛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防疫程序化、品牌一体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以东南部肉牛养殖产业带为重点,引进试验示范一批肉牛养殖新技术、新机具,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积极打造肉牛绿色标准化产业基地,集成应用科学饲养、良种繁育、配方饲料、屠宰加工、粪污利用等肉牛养殖先进技术,通过项目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建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标准化产业基地1个,基地年出栏绿色肉牛1万头以上。

强保障,建设饲草料生产体系

以循环农业为方向,依托粮改饲项目,推广播种、收割、 揉丝、打捆、粉碎、打包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全面提升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广窖贮、袋贮等青贮技术和“饲草收 贮银行”等经营模式,健全完善饲草“种、管、收、贮、运” 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粮草兼顾、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每年推广全膜玉米100万亩,实施粮改饲20万亩,建设优质高产苜蓿基地1万亩。依托甘肃省万紫千红牧草产业有限公司、甘肃康牧草业有限公司等饲草生产加工企业,研制推广优质牧草、青贮玉米种植和饲草料加工配制技术,示范推广肉牛低成本均衡营养的饲草料加工配制技术,有效降低饲养成本,切实提高养殖效益。

创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尝试订单生产、保底收购等模式,由肉牛加工产业园、龙头企业与村级标准化肉牛养殖产业园经营主体及肉牛养殖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以保底价收购村级标准化肉牛养殖产业园经营主体及肉牛养殖户饲养的肉牛。
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以及“公司+合作社+ 农户+保底价+市场二次连动”的“二次分红”等模式,健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机制,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促销售,提升会宁牛肉市场竞争力

积极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在平头川镇建设一处年交易肉牛10万头的交易市场,打造甘宁两省具有影响力的交易市场。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良好机遇,支持和引导肉牛加工产业园龙头企业在天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会宁牛肉直销点和专营店,推动会宁牛肉产品进超市、进餐馆。通过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园超对接、电子商务、 网络直播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拓宽会宁牛肉的销售渠道,提高会宁牛肉的知名度和附加值,确保会宁牛肉产品销得出、收益好。

树品牌,打造“甘味·会宁”牛肉产品

鼓励、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申报区域公用“甘味” 肉牛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组织开展会宁县肉牛品牌推介活动,深入挖掘会宁县肉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味,提升会宁牛肉市场知名度和国际国内美誉度,抢占丝绸之路牛肉供给制高点。
加大 “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力争到2023年,创建1个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注重从品质、功能、外观、包装等方面进行整体打造,争创全国、全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逐步形成“以品牌闯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带基地”产业化发展路子。到2023年,争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以上牛肉产品商标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