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膜科学使用回收的实施方案
索引号: | GS3263/2022-20656 | 部门: | 新添堡回族乡 |
---|---|---|---|
栏目: | 环境保护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2-06-05 |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按照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关于《会宁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实施方案》(会农发〔2022〕89号)文件精神,推动系统解决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的问题,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立足稳定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做到科学使用回收地膜。结合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新添堡回族乡有耕地面积13.5万亩,其中梯田面积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7%。全乡共辖13个村(其中:纯回民村8个,纯汉民村2个,回汉杂居3个),79个村民小组5563户19586人(常住人口2338户10754人),其中少数民族1559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9.6%。
(二)地膜覆盖应用与回收利用状况
在全乡13个行政村推广全膜玉米4.1万亩,推广黑膜马铃薯种植3.3万亩,近年来通过建设专业化回收组织等措施,切实加强地膜源头防控,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始终坚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和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2022年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1%。
(三)地膜生产和再利用情况
在全乡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个,培育专业化回收组织1家。为有效解决废旧农膜污染,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我们在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途径,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已形成了田间回收网络模式。
二、基础条件
(一)县域内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情况
结合产业分布,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群众自觉参与、农膜循环利用”的思路,构建乡、村、社三级协调工作体系。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标识、有台账、有机制”的要求,在全乡已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个,培育专业化回收组织1家,流动贩子3个,已全面推进乡、村、社三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建设,逐渐建立乡域内全覆盖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形成“源头减量替代、农户主动捡拾、贩子积极回收、网点应收尽收”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常熟模式。全县废旧农膜回收组织和流动贩子年回收量占总回收量的70%,基本实现了“多点回收、统一处置、全量再利用”。
(二)近年开展地膜回收工作基本情况和建设成效
项目建设坚持观念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了政府资金支持、企.业为主、回收网点支撑、农户助力的建设机制,回收网点示范效果明显,加工企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乡废旧地膜回收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地膜“白色视觉污染”已明显改善,农户满意度大幅提升。清洁了农村人居生活、生产环境,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三、实施必要性
我乡每年就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少于4.1万亩,2022年地膜使用量不少于428吨,废旧地膜产生量多,捡拾成本高。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大量减少废旧地膜产生,有力提升土壤环境保护。地膜覆盖的明显效果之一是提高土壤温度。其次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的生长等功效。因会宁的地域条件就是山大沟深干旱少雨,通过使用地膜,能更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还能减少各种病害的发生。地膜的推广应运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大量残留在土壤及地表的地膜对人居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地膜用量的不断增加,残留量必将持续增加。“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残留地膜在土壤中可存在上百年不分解,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下降,减弱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降低土壤肥力水平,阻碍根系的伸展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导致减产。影响农业机械播种、施肥、除草等田间作业等。因此,推广使用加厚高标地膜捡拾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同时也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率。
四、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目标任务
2022年我乡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10000亩。通过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使用,使农田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完善保障措施,提高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发挥最大效益,加强回收体系建设。经过持续努力,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二)试点范围及内容
1.试点时间。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完成秋覆膜和2023年顶凌覆膜任务4.1万亩。
2.试点范围。在全乡13个行政村,推广使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完成玉米种植4.1万亩的任务。
3.试点路径。一是以村为单位,对全村所有使用地膜的农户(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姓名、使用地膜的农作物品种、面积、覆膜方式等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无误;二是各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承诺书,主要包括(示范作物、田间管理、产量测定等);三是项目监管单位负责公示牌制作、宣传培训、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技术指导等工作。
4.补贴方式。补贴方式为直接补贴。补贴部分由乡人民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经乡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验收确认后,村社干部发放到老百姓手中。铺设及播种面积由乡监管,按照铺设面积验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农尸需自行选购的加厚高强度地膜,由村社统一收缴采购资金,乡人民政府统一采购,并建立好任务面积数量、发放花名册及台账。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分管副乡长为组长的工作机制。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推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政策宣讲、技术推进等工作,各村委会为主要抓手,推动任务落实、技术和服务落实等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加强地膜全程监管。深入组织开展市场执法检查,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验,对销售非标和厚度小于0.012毫米的企业等加大监督监管,对未按法律规定回收废旧地膜的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依法做出处罚。
(三)强化技术指导。各村要配合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确保各项技术环节落实到位。要把示范地块作为试验田、示范田和高产技术展示田,进一步提高产量,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对加厚地膜应用调查与残留污染监测。
(四)培育壮大回收再利用企业。积极争取资金,扶大扶强1-2家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并鼓励帮助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最大限度促进废旧农膜产品化、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