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6+1”产业链政策系列解读】会宁:“小土豆”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索引号: | GS2530/2022-20626 | 部门: | 河畔镇 |
---|---|---|---|
栏目: | 政策解读 | 来源: | 会宁电视台 |
作者: | 日期: | 2022-06-09 |
自2005年以来,会宁县坚持把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作为基础产业来抓,大力实施“百万亩马铃薯”工程,通过政策推动、群众主动、市场拉动、科技促动、典型带动等措施,带强一个龙头、带起一个链条、带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使“小土豆”成为“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从2017年起,全县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鲜薯平均亩产量由2010年的1003千克增长到1500千克以上。2021年,全县推广黑膜马铃薯100.15万亩,鲜薯平均亩产量1523千克,总产量152.5万吨,总产值25亿元。
2022年,会宁县通过适度调整结构,夯实加工基础,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探索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衍生产品加工,打造马铃薯企业加工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打造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加工能力等措施,将“小”土豆做成致富增收“大”产业,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到2022年6月底前,建成会宁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园,2023年底实现全达标。到2025年底,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88万吨;年脱毒苗生产能力2亿株,生产原原种3亿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6万亩,繁育种薯10万吨;建立一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5万亩,繁育种薯30万吨;新建马铃薯贮藏窖(库)2800座,新增贮藏能力8.8万吨。建成会宁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全县马铃薯加工率达到50%以上,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40.3亿元。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采购补助投放的办法,对种薯企业低于市场价给马铃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供应的原原种、原种给予补贴,推动高级别脱毒种薯推广应用,提升马铃薯商品薯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一批适宜会宁县不同区域和海拔种植,且企业需要、市场欢迎、抗病抗旱的优质品种。鼓励和支持六合薯业等4 家脱毒种薯繁育新型经营主体,选育一批会宁当地专用品种,不断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
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和服务,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建立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基地。规范种薯生产过程监管,加强基础瓶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生产管理,强化种薯来源、去向、大田监管、病毒检测等过程监管,建立脱毒种薯质量追溯体系,引导经营主体、农户使用合格脱毒种薯,为生产优质马铃薯打好基础。
加快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打造产业加工园区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通过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农业组织体系。采取订单种植、流转种植、托管种植等方式,形成加工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农户+基地、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展销展览会和产品评选活动等,加大会宁马铃薯公用品牌宣传力度,讲好会宁马铃薯故事,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开展品牌整合、使用、推广,培育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提高全社会和农户商标品牌意识。
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
加强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中心,由企业向科研单位开放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基本数据,促进科研单位开展前瞻性研究,形成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大适于山坡地的小型机械研发力度,推进旱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鼓励农机合作社提供马铃薯专业农机服务,提高马铃薯产业农机装备水平。建立马铃薯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实时发布生产技术、病虫害监控、种薯市场监管、市场销售等信息,帮助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