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6+1”产业链政策系列解读】会宁:“小土豆”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索引号:GS2530/2022-20626部门:河畔镇
栏目:政策解读来源:会宁电视台
作者:日期:2022-06-09

自2005年以来,会宁县坚持把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作为基础产业来抓,大力实施“百万亩马铃薯”工程,通过政策推动、群众主动、市场拉动、科技促动、典型带动等措施,带强一个龙头、带起一个链条、带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使“小土豆”成为“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从2017年起,全县黑膜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鲜薯平均亩产量由2010年的1003千克增长到1500千克以上。2021年,全县推广黑膜马铃薯100.15万亩,鲜薯平均亩产量1523千克,总产量152.5万吨,总产值25亿元。

2022年,会宁县通过适度调整结构,夯实加工基础,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探索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衍生产品加工,打造马铃薯企业加工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打造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加工能力等措施,将“小”土豆做成致富增收“大”产业,走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到2022年6月底前,建成会宁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园,2023年底实现全达标。到2025年底,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产量达到288万吨;年脱毒苗生产能力2亿株,生产原原种3亿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6万亩,繁育种薯10万吨;建立一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5万亩,繁育种薯30万吨;新建马铃薯贮藏窖(库)2800座,新增贮藏能力8.8万吨。建成会宁县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全县马铃薯加工率达到50%以上,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40.3亿元。

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采购补助投放的办法,对种薯企业低于市场价给马铃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供应的原原种、原种给予补贴,推动高级别脱毒种薯推广应用,提升马铃薯商品薯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筛选一批适宜会宁县不同区域和海拔种植,且企业需要、市场欢迎、抗病抗旱的优质品种。鼓励和支持六合薯业等4 家脱毒种薯繁育新型经营主体,选育一批会宁当地专用品种,不断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

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和服务,不断提高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建立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基地。规范种薯生产过程监管,加强基础瓶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生产管理,强化种薯来源、去向、大田监管、病毒检测等过程监管,建立脱毒种薯质量追溯体系,引导经营主体、农户使用合格脱毒种薯,为生产优质马铃薯打好基础。

加快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应用、撂荒地复耕复种等工作相结合,大力推广“ 一户一块田”“ 一户一台地” “ 一企一基地”等建设模式,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土地流转和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快研发适宜旱山塬区使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推广优良品种+黑膜垄上微沟+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统防统治+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模式,通过整灌区、整流域、集中连片规划,整县整乡镇推进,在引黄、引洮等大型水利工程灌区,建设一批喷灌、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三网融合,以及优良品种、深松深翻耕、起垄覆膜、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应用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灌区稳产高产示范带。

在旱山塬区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高标准梯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黑膜垄上微沟栽培、软体水窖集雨补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田间管理,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规模化千亩攻关基地和万亩示范种植基地,实现村有百亩示范点、镇有千亩示范片、县有万亩示范带的目标,标准化基地农药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50%以上,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 65%以上。

打造产业加工园区

  以甘肃祁连雪淀粉工贸公司为链主企业,以六合薯业、宏森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4家种薯繁育主体、红玉马铃薯合作社、建华马铃薯合作社等11家新型农业主体为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招商入股、合作共赢等措施,改造提升淀粉、全粉、粉条等加工生产线,积极顺应国家马铃薯主食化发展战略和品质消费、绿色消费、即食消费的新趋势,支持加工企业引进绿色即食主食产品加工生产线, 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配方产品、休闲食品等。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马铃薯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逐步从淀粉、全粉、薯条、薯饼等食品类产品,扩展到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的酒精、汽油等化工产品,并向医用冷敷贴、防癌抗癌药等医药产品,面膜、彩妆等美容产品,马铃薯酵素等康养产品及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领域延伸,实现马铃薯产业效益最大化。同时,引进淀粉加工污水资源化处理方式,彻底排除薯渣和高浓度有机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淀粉加工的废液里提炼出饲料蛋白、人体蛋白、氨基酸、寡糖、B族维生素等产品,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废弃物的变废为宝。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通过引导转化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农业组织体系。采取订单种植、流转种植、托管种植等方式,形成加工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农户+基地、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展销展览会和产品评选活动等,加大会宁马铃薯公用品牌宣传力度,讲好会宁马铃薯故事,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开展品牌整合、使用、推广,培育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提高全社会和农户商标品牌意识。

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

加强与各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中心,由企业向科研单位开放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的基本数据,促进科研单位开展前瞻性研究,形成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大适于山坡地的小型机械研发力度,推进旱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鼓励农机合作社提供马铃薯专业农机服务,提高马铃薯产业农机装备水平。建立马铃薯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实时发布生产技术、病虫害监控、种薯市场监管、市场销售等信息,帮助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