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村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索引号:GS4865/2022-19734部门:河畔镇
栏目:村务公开来源:
作者:日期:2022-05-18

一、基本情况

河畔镇河畔地处会宁县北部,是河畔镇政府所在村,属靖会灌区。东接车家川村,南连中滩村,西邻两迎水村,北靠白草塬镇,全村流域面积23.7平方公里,以东西走向的苦水河与南北走向的祖厉河交汇,怀抱腹地,人杰地灵,境内有甘肃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园”、河桥山宗教文化场所,文化底蕴浓厚。村内有会宁县第三中学、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明德小学河畔镇中心幼儿园等单位,教育医疗完善,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全村现有人口560户2021人;共7个村民小组,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71名党员。全村有脱贫户17户74人,监测户1户4人,边缘户1户5人,低保户37户115人,(一类低保户5户6人,二类低保户21户72人,三类低保户9户37人),特困供养3户5人。全村有劳动力1000余人,产业以塑料大棚种植,劳务输出为主,国道247线从中穿过,交通条件便利,商贸交易繁荣,红色记忆明显,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商贸流通,塑料大棚流转费,养殖,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产业为主。201910月1日至20209月30日全村各类产业总收入可达到2047.2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0287元。耕地面积4300亩,林地面积303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032亩,林果面积150亩, 我村现有预警广播站4处,紧急避难场所2处。河畔村先后被评为白银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会宁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会宁县“五好”村党组织获得省、市、县级“文明村”“生态村”“科技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道德建设,提升道德文明修养。

河畔村“两委”班子成员健全,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抓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确引导道德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一直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河畔村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创建美丽乡村和文明村,努力打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一创、一评、一规、一会、一堂、一队、一场、一榜”。一创,即创建文明村,河畔镇河畔村201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自此以来河畔村始终坚持把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的日常工作中,以文化引领促进全村各项工作的发展。一评,评选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严格按照自评申报、民主评议、审定公示、表彰授牌等程序规范推进,全村共评选出“五星文明户”12户。一规,即制定村规民约。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融入其中,同时印发给全村农户,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村民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一会,即建立红白理事会。教育群众在婚丧嫁娶中,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喜事新办、婚事从简的婚嫁理念;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丧葬习俗。制止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和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一堂,即建立道德讲堂,先后组织开展道德讲堂累计达到12次,聆听人数达1300多人。引导党员村民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进而不断提升文明素质;一队,即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经常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整治环境、法律知识宣传、孝老爱亲、疫情防控等活动,使本村有良好的精神风尚。一场,即建设了文化广场。党员群众广泛开展党史宣讲、书画展览、文艺演出、歌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一榜,即设立好人榜。在好人榜上张贴见义勇为等好人好事,供广大村民学习,传播了正能量,有力促进了全村高尚精神面貌的形成。

(二)普及文化教育,传播文明和谐新风。

河畔村认真组织实施“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宣传牌6个。坚持宣传发动到位,在村庄主支干道制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30面、悬挂横幅6条,发放宣传资料600多份,在组织村干部积极入户的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快手抖音等新媒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工作,营造了群众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以推进包村工作开展文明知识宣讲,着力落实“五个走遍”机制,结合各项重点工作大力弘扬勤劳节俭、遵德守礼、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使全镇人民崇尚文明,争做文明人有了标准,有了遵循。

河畔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和老年活动中心。村“两委”组织开展长规长效读书活动,对广大群众开放农家书屋,让群众参与学习、看书看报,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农技推广人员认真积极做好科技知识宣传、推广和应用,取得可喜的成绩,并以创建教育强村为动力,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新整修建有六年制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还建立了科普宣传栏,定期为农户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村内还建立了专门的卫生室,使村民切实做到小病不出门。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常开展电影、文艺、科技下乡活动,宣传队不定时组织演出宣传。修建的文化广场不定期举办群众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使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形成邻里和睦、家庭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村风。

(三)夯实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近年来,河畔村“两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以“省级千村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集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一个,面积达1200平方米。拆除清理废弃房屋,杂乱占道建筑13余座。拆除残垣断壁27000米。修缮外墙大门120个。拓宽并硬化村组道路10.5公里。铺设下水管道1.5公里。衬砌渠道 1.2公里。与美丽乡村项目一并实施危房改造35户。墙体粉刷14800平方米,美化传统文化墙300平方米。新修建60平方米公共厕所2座,农户厕所改造覆盖率80%,安装太阳能路灯58盏。河畔村在会宁县河刘公路两旁及村组道路两旁栽植松柏、白杨树苗木2000余株,绿化面积70%以上,大力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及全域无垃圾行动,定期将村社道路的生活垃圾等统一清理填埋,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开展创建活动,营造精神文明之风。

河畔村创建各项活动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创建工作纳入“两委”班子考核内容。建立了健全的创建领导小组深入召开创建动员大会,并与各签订了责任书。大力开展评选细胞创建活动,实施了村文化大院、留守妇女阳光家园、留守儿童之家、五保家园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健全了民调会、治保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成立了村环保协会,积极开展文明乡村、文明家庭创建,“好媳妇”、“好公婆”评选以及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营造了健康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治安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一方平安。河畔村以加强基层综治机制为重点,对辖区平安稳定工作承担直接责任,负责具体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管理、社会面治安防控、 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夯实农村综治基础,全面开展“平安社会”的专项活动。按照开展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建立执法责任,签订责任书。发放《外来人员法律手册》、《村民学法手册》800多份,对外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在普法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六)整治乡村环境,提升村庄整体形象。

河畔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为目标,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对G247线、河刘公路、村道路两旁、巷道、水沟、边渠等区域进行集中清理,重点治理乱搭乱建等脏乱差和废旧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集中整治,切实解决了农村环境中的“脏、乱、差”和杂物胡乱堆放等突出问题,实现了道路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净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七)突出政治建设,提高民主参与意识。

“两委”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以深化“两学一做”学习为抓手,引导广大党员以先进为标杆。坚持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和“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全村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所有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即:“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决议”,并且公开形成的决议和实施的结果,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工作的民主氛围更加浓厚,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河畔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全村将再接再厉,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市县镇各级政策部署,进一步抓好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新风尚。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创业,与时俱进,脚踏实地抓经济,埋头苦干做贡献,务实争先创一流,让初心薪火相传,使命永担在肩,为全村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