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镇任半岔“坡变梯”水肥一体化 高标准梯田建设情况
索引号: | GS2510/2022-19414 | 部门: | 河畔镇 |
---|---|---|---|
栏目: | 重大项目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2-05-10 |
一、项目背景
项目区涉及“两塬三沟”:桂家塬、师家塬、半岔沟、花湾沟和任岔沟。农业生产现状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产业结构单一、产出效益低下、农业设施空白、种植技术落后、科技含量偏低。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导致土地闲置撂荒,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问题。
任半岔村位于河畔镇以东,属典型的干旱山区,辖18个村民小组770户2816人。耕地总面积3.2万亩,其中任王家村1.8万亩,半岔村1.4万亩。
2021年,会宁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落实省、市委关于发展现代寒旱农业和实施农业水利工程的战略部署,引进润丰集团,对区域内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政府配套高标准梯田项目,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二、总体规划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中上水工程总投资1.6亿元,供水管线10.83km,两级提灌总扬程450m,库容量13万㎡调蓄水池9座;高标准梯田项目设计面积3.2万亩,总投资0.9亿元,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m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
该项目拟在“坡改梯”高标准梯田方面探索成熟经验,并逐步示范推广。流转土地交由龙头企业生产,彻底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上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将极大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三、建设理念
解决好“项目怎么建”的问题。省委、省政府部署现代寒旱农业,市委、市政府推动建设水利设施,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带五色·多彩会宁”发展战略,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为产业发展划定方向。
解决好“如何建得好”的问题。把高标准梯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实施干旱山区上水工程,是当地百姓翘首以盼又梦寐以求的事,能够把旱地变水地,群众无不喜笑颜开、奔走相告,他们积极支持并全面参与,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按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县委、县政府决定由润丰集团承揽工程建设,高标准梯田由政府配套,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解决了资金问题。
解决好“产业怎么带”的问题。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润丰集团作为链主企业,对土地实行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带领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解决好“党建如何领”的问题。白银市委果断决策,会宁县委高度重视,河畔镇党委狠抓落实,村党支部积极动员群众,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20天完成土地流转3.2万亩,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四、试点经验
突出产业做文章。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这一核心,在发展壮大产业基础上求突破,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上做文章。
尊重意愿顺民意。把群众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积极接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让土地集约化、让生产机械化、让经营市场化,彻底激发内生动力,遵循群众意愿和发展趋势。
凝聚合力助发展。全县一盘棋,凝心聚力,推动落实。县委、县政府牵头抓总,解决重大问题,相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镇村两级做实群众工作,确保任务落实,助推发展。
营商环境树标杆。县委、县政府为投资企业创造便利条件,成立了招商中心,让企业拎包入住;镇村两级为企业提供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前期积极协商、中途及时沟通、问题迅速解决,真正体现了政府与企业和谐谋推动,政府与群众和谐谋发展,企业与群众和谐共处事的良好局面。
五、项目效益
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对中低产山坡地进行“坡改梯”改造提升,坚持将高标准梯田建设与生态治理、产业化发展、撂荒地复垦复种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
经济效益。每年可兑付土地流转费570万元,人均收入2016元;项目区每年可吸纳务工人员700人,务工费用可支付1183万(务工天数按130天、工资按每人每天130元计算),人均收入4200元;土地流转后,每户可解放出1名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每年可收入2万元,务工总收入1540万,人均收入5469元,初步测算,2022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将增长1985元,达到11685元。
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将分别增长250%、400%,由原来的亩产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两类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按2.2万亩、1万亩计算,年产量达到2.2万吨、4万吨,总产值达1.74亿元,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社会效益。水利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施“旱变水”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是打基础谋长远的事,是历史性的跨越,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土地一次性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化,农业效益最大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化耕作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生态效益。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宽度达到30米以上,使零散化的山坡地变为整体化梯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