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川镇乡村建设示范村侯川村项目简介

索引号:GS3270/2022-19086部门:侯家川镇
栏目:乡村振兴来源:侯家川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作者:日期:2022-04-06

一、项目概况

侯家川镇乡村建设示范村侯川村项目,位于会宁县城南部30公里处,国道247线西畔,省道526线南侧,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快捷。为渭河支流葫芦河上游村落,“会宁小江南”齐靳湿地所在地,也是红军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过境时驻军休整的重要节点。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优美,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项目规划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文化体验和农耕休闲为辅,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村内环境整治明显、湿地生态修复拓展、民居风貌改造提升、增收产业培育优化的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区规划全村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9560亩,涉及9个村民小组,3671472(其中包括葛家滩村18户77人)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政策扶持性项目补助、基础设施配套和招商引资三个部分。

项目于2022年3月开工,已开工建设的主要有基础设施配套中的道路及公共厕所建设,生态观光旅游中的展馆建设,湿地生态修复及配套步道建设,村内环境整治中道路边坡修整等项目。近期开工建设的主要有齐靳社居民风貌改造项目、梁乡社果蔬采摘园建设项目。

二、建设理念

抢抓全市“一圈一带三线多级”动力格局下国道247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机遇,围绕全县建设“一带五色·多彩会宁”的总体思路,充分挖掘全村现有绿色生态资源和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过境休整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绿色为底色,以红色为内涵,以“山清水秀、村美人和、宜居宜游为理念,通过项目建设使侯川村成为华家岭南麓的一颗天然翡翠珍珠,成为国道247线边一道靓丽风景,成为会宁南部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是围绕生态修复实现山清水秀。通过现有湿地保护、齐靳水库水资源利用及周边安全设施、观光步道建设、水岸治理美化,全区域大规模绿化等途径,实现村域内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

二是围绕综合治理实现村美人和。通过村内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亮化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卫生改厕、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村民治理水平的提高,实现村庄清洁美丽,村民和谐共享。

三是围绕改造提升实现宜居宜游。通过风貌改造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重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乡村旅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三、功能布局

围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农耕休闲”的思路,按照一次生态观光(齐靳湿地生态游),三种文化体验(元帅夜宿侯家川的红色文化,左宗棠广植杨柳的生态文化,西北村落传统的农耕文化),多元旅游休闲(采摘休闲、野炊体验、农耕体验)的结构脉络,构建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双线”增收模式。

1、绿色生态观光区:以齐靳二级水坝为中心,建设华家岭长卷展馆,环水岸观光步道,树立“国家森林乡村”大型标牌、齐靳河谷白鹭飞背景舞台,布局展现左宗棠生态情节元素,实施全区域荒山绿化,构建全区域生态景观。

2、红色文化体验区:以齐靳一级水坝为中心,在尽可能保留村庄风貌的基础上,建设红色主题长廊,搜集布展红一方面军王家店伏击战、红二方面军驻军休整期间的文物、故事等,借助民居改建元帅故居等红色文化体验项目。

3、生态农业休闲区:以齐靳水库南岸原有高架塑料大棚、200亩梨园为中心,建设果蔬采摘园、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园,小杂粮种植园、农户传统养殖园、野炊休闲园等项目,打造能消费、能体验、能娱乐的田园旅游休闲基地。

四、运营模式

采用政府指导、村级组织主导,家庭农场等合作组织与村民同步参与的运营模式,由政府投入建设,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营,以生态旅游带动村集体、合作组织及群众共同收益。实现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租金变股金。

1、党建引领:村党支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讲党课,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创业示范岗等方式,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农业生产项目务工、创业,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党员干事创业的向心力。

2、政府指导: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管理上主动融入全县发展整体思路,帮助合作组织、入住区域内的个体经营主体及农户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改善基础设施,落实项目配套资金,促进项目落地实施。

3、村级组织主导:区域内各功能区的管理、运营,由村集体决定,合作组织、个体经营机构、村民共同参与。村级组织根据区域规划和功能布局确定后期经营主体、生产主体的入驻,生产经营方向及区域的划定,村集体收益比例的核定。

4、全员参与:以当地农民为主体,鼓励建立手工作坊、特色餐饮等多种经营组织在规划功能区内开展经营,根据发展需求,适当吸纳村域外能够给村集体和村民带来具体收益的经营主体,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创收。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发生效益后,将会形成政府、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新格局。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结合利用、占有村级集体基础设施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等情况,所有合作组织、经营主体每年按照约定比例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兑现收益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组织务工、孵化创业、村集体分红四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土地流转费200元/亩,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可孵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5家、发展农家乐5家,预计可实现产值300万/年。可吸纳长期或临时性就业150人左右,3000元/月,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为区域内富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创收增收,同时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进入,带动技术、农资、商业、民宿餐饮等行业发展,促进区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全面振兴。

3、生态效益。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全村区域内荒山、道路、庄前屋后全域得到绿化,春夏秋季闻得见花香、春夏秋冬季看得见青山,为村民创建了生态生活空间。同时为华家岭湿地、林带的修复、保护,为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