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镇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索引号: | GS5181/2022-18326 | 部门: | 河畔镇 |
---|---|---|---|
栏目: | 部门文件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2-01-29 |
为切实做好我镇“两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按照2021年12月20日全市2022年元旦两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安排,根据市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白银市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市防控办明电发2021249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坚持常态化防控应急处置相结合,坚持科学精准从严从紧做好疫情防控。强化疫情源头防控、强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强化聚集性活动管控、强化多渠道监测预警、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强化防控责任落实,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群众度过健康平安的节日。
二、强化境外疫情输入早报备
(一)严格做好境外源头防控。即日起对本镇境外拟返会人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提前掌握其回国时间、入境城市、集中隔离时间、计划回会时间、回会方式(航班、车次、私家车)、回会后的去向和居留地等闭环管理信息,提前推送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两站一场”接人专班。采取多种渠道告知境外人员及其家属,关于我县对境外人员来会的防控政策,督促来会境外人员自觉落实个人防护、主动报备等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关口前移。由县级落实入境人员闭环管理措施,推广“14+7+7”(14天封闭管理作业+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的做法。
(二)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监管。镇食药监所等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把好冷链食品的监管,督促落实各项冷链监管责任,严防未经县总仓直接流入镇内市场。进一步完善进口冷链食品从县总仓到批发市场、到零售店、到消费环节的全流程管控溯源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冠疫情冷链食品分级分类指南的通知》要求,做好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运输工具和环境的定期核酸检测,“两节”期间务必要加强食品、人员和重点场所的核酸检测频次,扎实做好进口高风险非冷链物品的消杀,杜绝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
三、强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一)分类严控人员出行。“两节”期间,镇属各单位、各部门要负起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切实加强人员出行管理,针对目的地风险等级实行分类施策。
1.严格限制人员前往中、高风险县(市/区)。
2.严格限制高风险岗位人员出行,确需出行的须满足脱离工作岗位14天以上且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所在单位报备(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集中隔离点、汽车站、冷链食品等高风险岗位及其他高风险岗位)。
3.严格限制发热病人、“黄码”人员等出行。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出行。
4.严格限制中高风险县(市/区)人员来会。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严格限制出行的要求,镇属各单位要对本辖区、本单位有中高风险地市旅居史的人员及家属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提前要求其就地过年,严格限制返回。对拒不执行限制出行要求的返回人员,按有关规定处置、管控。对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人员,一律实行“14+7”管控措施,即:集中隔离14天(隔离期间不少于7次核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后继续落实居家健康监测7天(期间不少于2次核酸检测),解除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前的核酸检测要做到“双采双检、人物同检”;对中高风险区所在地市其他县(市/区)人员,一律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居家健康监测14天(期间不少于2次核酸检测。不具备居家健康监测条件的,采取集中隔离监测)。
5.严格密集性流动人员的核酸验查。严格要求外出务工人员、高校学生持48小时内核酸检阴性证明返会、返校、返岗。
6.严格靠实部门主管和单位主体责任。镇属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主管责任,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人员管理,督促行业各单位压实主体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全面掌握干部职工外出情况,督促干部职工在办公区域戴口罩、体温监测、进出扫码亮码、外来人员登记等系列健康监测与管理工作。干部职工因公或因私离开本地,必须向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报备;出省外低风险区返会后,第一时间进行核酸采样检测,检测阴性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对外出期间乘坐的航班(火车、汽车)班次、活动场所及时间等轨迹信息要进行记录。干部职工近期有亲朋好友来访的,要提前报告本单位和居住地社区,做好来访人员信息登记;如亲朋好友健康码出现“红码”“黄码”,须第一时间向单位、社区报告,落实相应管控措施。
7.严格落实个人自我管理责任。所有人员都要履行自我
健康管理责任,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结膜炎、肌痛、腹泻等“十大”新冠肺炎症状的,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及时就医。要树牢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个人防护,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一米线、分餐制、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积极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二)实行人员错峰出行。根据教育、工信、商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学生、员工、劳务人员错峰放假、错峰返校的具体方案,合理调整放假和复工复学时间,引导人员错峰返乡返岗。
(三)做好交通检疫值守。各村委要切实负起“外防输入”的属地责任,与其它乡镇接壤的公路路口设置检测点位,安排值班值守人员,落实测温、验码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四)强化春运疫情防控。依据县交通部门制定的防控方
案和应对预案,指导督促我镇交通运输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运组织保障工作。严格落实实名制售检票、查码验证、体温监测、信息登记和旅居史问询等措施;增加交通工具通风、消毒等措施频次。并严格控制出租车、私家车等交通工具载客率。提醒旅客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佩戴口罩、手消毒等个人防护。
四、强化聚集性活动管控
镇属各单位要按照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坚决做到“三严控、一减少”,即:严控庙会、文艺演出(自乐班)、等活动;严控会议、聚会等活动规模,尽量举办线上会议或视频会议,确需举办的,原则不超过50人,50人以上活动应制定防控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报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严控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弘扬节俭风尚,原则上不举办集体团拜和大型慰问、联、年会、聚餐等活动。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确需举办的尽可能缩小活动规模,举办5桌以上宴会等聚餐活动的,需向属地社区、村(居)委会报备;家庭聚餐聚会等不超过10人,承办宴会等聚餐活动的餐饮单位,须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就餐人员落实扫码、现场测温和佩戴口罩等措施后进入就餐场所,做好餐厅的通风消毒工作。需根据实际制定措施,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人流量,落实通风消毒等措施。
五、强化多渠道监测预警
(一)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镇卫生院要规范设置发热门诊,不得自行取消和关闭发热门诊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对所有发热病人全部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反馈前全部留观。减少发热病人等候时间,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对发现的可疑病人严格闭环管理,不具备诊治条件的诊所不得常规诊治具有新冠肺炎可疑症状患者。各医疗机构每周要对发热门诊、呼吸科和感染科门诊病房、地面、墙壁、物体表面采集样本,进行医院环境监测。镇卫生院要对辖区各医疗机构、每周进行抽检,要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哨点作用。对发现未按照疫情防控规范要求设置的,必须做到“逢查必报、接报即查、严肃追究”。
(二)严格落实重点人群定期核酸检测筛查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市县要求,要严格落实“密接和次密接者、境外入境人员、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汽车站服务保障人员及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家属等12类人员定期核酸检测制度。其中,所涉及的集中隔离点管控人员(中高风险区返回人员),严格落实(1、2、7、14天)单人单检采样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各类检疫工作人员中一线工作人员,要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其他应检尽检人员每周至少检测1次。要根据人员情况轮流安排检测,尽可能做到各高风险岗位每天都有人员接受检测。
(三)健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镇食药监所、镇卫生院等部门要持续督导零售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四类药”(止咳、退烧、抗病毒、抗菌素类药品)销售使用实名登记和监测预警工作。督促零售药店和基层医疗机构实时将“四类药”录入白银市“四类药”购买实名登记系统,药监部门安排专人每天进行汇总监测,科学分析研判,提出意见建议。要做好零售商店、商超、村级各医疗机构等相关重点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监测,收集药店、教育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预警信息,提高信息研判和预警响应的及时性,镇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要每周组织分析研判监测信息,评估疫情传播预警风险,动态调整防控措施。
六、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
(一)加强公共场所疫情防控。镇属各单位、各部门部门要分别制定本行业“两节”期间疫情防控方案,落实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强化健康监测、核酸检测和环境消杀,实行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商超、餐饮、药店等公共场所,要严格落实逢进必扫场所码、必查健康码、必测体温、询问旅居史等防控措施,发现疫区旅居人员或可疑症状人员要及时管控并上报。
(二)加强文旅活动疫情防控。根据文化旅游部门制定印发“两节”期间文化旅游市场疫情防控方案,对辖区旅游景区、KTV、等文化娱乐场所和从业人员分类管控,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明确人员接待上限。对有中高风险区和本土病例的省,立即暂停业务。按照“谁组团,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督促旅游业务经营单位做好从业人员及组团游客的核酸检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县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按照县卫生健康部门的安排部署,立即对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查漏补弱。镇卫生院要压实院长负责的院感防控责任,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严防院内感染发生。加强住院陪护、探视管理,严格实行一患一陪护,所有住院患者和陪护必须具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非必须不探视。严格做好人流、物流管控,实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医、线上咨询、慢病管理长期处方等措施,有效分流患者,避免人员大量聚集。严格隔离病区“双闭环”管理,隔离病区不陪护、不探视,医务人员工作期间闭环管理,值班换休后必须集中隔离观察14天。落实全员标准预防措施,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加强对重点部位和重点科室的环境、设备清洁消毒,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四)加强学校疫情防控。根据县教育部门制定“两节”期间疫情防控方案,要统筹安排好辖区各学校错峰放假、返校日程,放假前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提醒学生在离返校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晨午晚检制度。在未放假期间,继续指导各级学校坚持每日进行通风、保洁和消毒,加强人员进出校园扫码、测温工作,认真做好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健康监测及旅居情况登记,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五)加强快递物流疫情防控。根据县交通部门、邮政管理部门制定快递物流和寄递业“两节”期间疫情防控方案,督促辖区内寄递企业强化企业疫情防控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七版)》相关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定期核酸检测筛查制度,加强每日健康监测,落实个人防护措施,确保从业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全覆盖。要严格落实邮件快递在我镇第一道作业口全面消杀制度,规范设置接收区、开拆区、消杀区、放行区。加大货运场站、车辆通风消毒频次,对运输进口邮件快递和疫区邮件快递的交通工具严格终末消杀,坚决阻断通过寄递渠道造成疫情传播。
(六)加强社区网格化排查管理。要进一步充实网格员队伍,加强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压实镇、村组(社区)网格化管理责任,织密兜牢管控网底。“两节”期间,乡镇、社区(村组要建立三包责任制,做好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区人员、治愈康复人员、解除隔离人员以及其他高风险岗位返回人员的摸底排查,靠实网格员人盯人责任,加强常健康监测报告,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要加强对村社的“半封闭管理”,原则上只保留1个出入口,对所有出入村社人员,严格测温、扫“场所码”,一旦发现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红码”“黄码”人员,要及时报告属地疫情防控部门,并立即落实相应管控措施、村社要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科普宣传工作,引导粗社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区域活动时佩戴口罩,保持距离;规范做好解除居家隔离察人员的居家健康监测;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强化公共场所管理,定期规范对管辖区域进行消毒、消杀、通风等。以村社为单位,做好口罩、体温计、环境消毒剂等基本防护物资的储备,相关人员返乡后做好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
(七)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要进一步加大疫苗接种力度,倒排时限、责任到人、任务到天、压茬推进。积极引导3-11岁无禁忌人群应接尽接,力争12月底完成全程两剂次接种的目标。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做到重点人群应接尽接,确保有接种需要的人群及时获得加强免疫服务。疫苗总体接种率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种率低的乡镇要加快做好组织接种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讲清加快接种的意义和加强免疫服务的必要性,在坚持知情、同意、自愿的同时,进一步强调接种义务和责任,引导群众特别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提高加强针接种率。
七、推进“白银快办”申领应用
(一)全面推广应用“白银快办”申领。“白银快办”系统与“健康新甘肃”系统已经实现互联互通,即日起全县各重点场所要全面推广应用“白银快办”系统。镇属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履行疫情防控属地及监管责任,做好人员、经费保障,在交通检疫点全面推广应用“白银快办”二维码,卡点值守人员要通过“白银快办”扫码,各村组要张贴“白银快办”二维码,实现健康码查验、人员信息登记等功能。
(二)成立3个常态化处置专班。镇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3个“白银快办”工作专班,健全“线上线下结合”的常态化疫情处置机制。一是日常运行专班,负责协调指导各个村社工作人员做好“白银快办”推广应用;二是来(返)会人员处置专班,负责指导来(返)会人员做好主动报备工作,对接核实入会时间、出发地点、乘坐交通工具等信息,协调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三是健康码异常人员处置专班,由卫生院流调人员组成,实行24小时值班、配备应急车辆,根据“白银快办”推送信息,随时赴现场处置健康码异常人员。
(三)全面推广应用场所码。场所码是健康码系统为重点场所赋予(生成)的专有二维码,标识了该场所位置、场所名称等信息,扫码后系统可自动记录进入该场所的相关信息,能够为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风险人员排查的重要依据。12月30日前,镇属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分别安排部署,指导辖区重点场所、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场所通过“白快办”或“健康新甘肃”微信小程序申领场所码,并在入口显著位置张贴场所码,引导、监督扫码进入,对于不具备扫码条件的老年人等群体可由家人或者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代他人填写做好登记。对未按要求落实场所码申领、张贴、扫码要求的单位和个人造成疫情传播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八、强化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一)健全指挥体系。要在原有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充实完善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流调溯源组、核酸检测组、隔离管控组、社区防控组等专项工作组。要保持联防联控机制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完成平急转换,提级指挥、下沉作战、混合编组、集中办公、扁平化运行,力争24小时内落实相关应急处置措施,以最快速度控制疫情。
(二)迅速应对处置。一旦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处置指南(修订版)》和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方案,第一时间派出镇流调队伍,并上报县联防办,坚持“公安牵头、三公协同”的原则,分片包干开展流调工作,确保1小时到达现场,2小时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基本查清传播链。优化采送检报流程,确保1天1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对密接者、次密接者排查出后,要在8小时内全部运转到集中隔离点集中隔离。要按风险等级将村社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进行分级分类管控。坚持疫情发生地人员非必须不外出,确需出者需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最大限度减少社会流动,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
九、强化防控责任落实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镇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两节”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投入主要精力推动落实。镇属各单位要抓紧制定本地“两节”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全面安排部署。认真制定本行业“两节”疫情防控实施方案,尽快召开专题会议,扎实安排部署。镇属各单位都要履行单位主体责任,主动研究细化本单位防控细则,守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要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法律意识,促进个人和家庭自觉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二)强化督导检查。“两节”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省市县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将派出督查组进行专项督导。镇属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即知即改,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各部门间要加强日常监督执法检查力度,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
(三)强化宣传引导。镇宣传部门要多渠道开展科普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出行、不聚集、“一米线”、分餐制、用公筷等良好生活习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应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场所,提高全社会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本方案执行时间为印发之日起到2022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