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坡镇谢埂村基本情况简介
索引号: | GS4672/2021-15445 | 部门: | 老君坡镇 |
---|---|---|---|
栏目: | 村务公开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1-10-09 |
谢埂村位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6公里,东邻老君坡镇高石村,南邻老君坡镇张川村,西邻老君坡镇文岔村,北邻西吉龙川村,地处二阴山区半干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1895-2058 米。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47户1793人,常住人口363户146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5户1202人,2014至2019年共脱贫261户1187人,2020年脱贫4户15人,全村于2017年脱贫出列。全村现有低保户33户108人,其中一类5户12人、二类15户46人、三类12户46人、四类1户4人。有农村特困供养户5户6人。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加大对水、路、电、房等基础设施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全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水:累计完成自来水入户323户,建成集中供水房2座;电:所有农户全部落实农网改造,动力电改造到社;路:先后硬化村组道路15.3公里;房:脱贫攻坚期间,共落实危房改造152户,目前,全村安全住房全覆盖。
公共服务有效提升。全村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91人,全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现有低保户33户108人、五保户5户6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也极大地保障了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为患大病人群慢性病及常见病患者开具了治疗处方、健康教育处方、预防处方,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69户,签约率100%。新农合参保率97%以上,其中贫困户参保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8%以上,其中贫困户参保率100%。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制定村民门前“三包”美化环境,签订自来水管护协议,确保农户自来水畅通。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大重点项目的落实,通过积极争取帮扶资金,2015年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处,并配备了乒乓球案、篮板、健身器材等,方便群众开展文化活动。
富民产业培育形成。坚持“紧盯达标不放松,确保效益增收入”的要求,近几年以来,新发展养殖达标户110户,其中肉牛59户、肉羊26户、肉驴18户、蜜蜂6户、能繁母猪1户。在发展养殖的同时,持续推进全膜化种植,该村全膜玉米种植年均在4000亩以上,黑膜马铃薯种植3000亩以上,小杂粮种植2000亩以上。
基层党建全面加强。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总体思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村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2015年改造提升村级阵地并完善配齐办公设施设备,党组织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全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红色文化有效挖掘。谢家埂子村历史文化悠久,因谢家在全村占据大多数,故名谢家埂子,后谢家埂子村与苏堡村合并,苏家堡成为谢埂村的一个社,苏家堡是进士故里,也是红军曾借宿休整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元素丰富。
苏家堡社流域面积3389.5亩,有耕地面积1390亩,人均耕地5亩。有林地面积790亩。种植业以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冬小麦为主,同时种植糜、谷、扁豆、亚麻、莜麦、荞麦、燕麦等小杂粮。养殖业以肉牛、肉羊、肉驴、生猪养殖为主。
苏家堡社历史文化悠久,崇尚文化,以耕读为主,邻里和善。原名刘家沟,后因苏家在全社占据大多数,易名为苏家沟,逐渐演变为苏家堡子。
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苏家堡苏耀泉与同胞四弟苏源泉同榜中甲午科举人,人称“双凤齐鸣”。光绪二十四年(1898),苏耀泉考中戊戌科二甲第147名进士。光绪三十年(1904),苏源泉考中甲辰科二甲第49名进士。苏耀泉、苏源泉与幼弟苏绍泉(拔贡生,亦称“岁进士”)被称为“陇右三苏”,其家规家训泽被后世、激励子孙,并对会宁今天的教育乃至地方文化影响甚大。现存苏家堡子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有关指示精神,切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老君坡镇已在苏家堡打造“进士故里·苏家堡”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作为会宁干部学院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基地,会宁干部廉政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拟设置进士旧居、进士文化园、进士山泉、进士步道、进士杏坛、进士茔地等六个景点,其中在进士文化园,设计布展进士旧居、进士简介、进士善治、进士碑文、进士翰墨、进士诗文、进士家风、进士求学、进士逸事、进士家事等十个单元。通向进士墓地的社内巷道加以改造提升打造耕读文化巷道一条。收集、考证、编辑、出版《进士故里·苏家堡》书籍,创作拍摄《进士故里·苏家堡》历史文化专题片。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进,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推进文化惠民,文化带动百姓致富,以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