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要点
索引号: | GS2096/2021-12698 | 部门: | 市场监管局 |
---|---|---|---|
栏目: | 部门文件 | 来源: | |
作者: | 日期: | 2021-04-08 |
2021 年全县市场监管工作要点
2021年全县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守市场安全底线,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履职基础工作,努力构建长效治本机制,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疫情防控,彰显担当使命
(一)强化市场监管部门职能发挥
1.坚决服从县委县政府调度指挥,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盯紧抓牢。充分发挥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生活物资保障及市场监管组牵头职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任务分工,扎实做好疫情监测预警、疫苗流通质量监管、重点场所防控、重点领域“物防”、信息追溯管理等相关工作。
(二)抓好市场稳价保供
2.密切跟踪市场供应和价格形势趋势,加强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民生商品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切实守好“菜篮子”“米袋子”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3.持续抓好防疫物资质量监管,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 局。加大监管服务力度,严格疫苗流通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加强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防控
4.按照“首接检、批覆盖、抽样查”的原则,进一步健全信息通报制度,落实总仓管理制度,完善“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进口冷链食品监管系统,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追溯管理,实现首站赋码。
5.持续抓好冷链食品(特别是进口冷链食品)、药械安全(特别是防疫用药械)的监管工作;加强超市、餐饮服务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域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持续有效落实。
6.做好市场监管工作一线人员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
(四)提高应急监管能力
7.认真总结去年以来应急监管经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加强打击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方面的应急措施储备。
8.加强舆情监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应对舆论热点。
二、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
(五)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9.把畅通市场准入作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首要环
节,扎实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质提标年活动。
10.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更好推广告知承诺制,切实提高审批办证效率。
(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1.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推动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一件事一次办”,深度融合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一网通办”和“一窗通办”,推进落实“不来即享”“秒批”等改革措施,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准营难”的问题,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正、透明、规范、便捷、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12.持续推进无纸全程电子化办照,大力推进电子执照生成、共享和推广应用。
(七)深入落实保市场主体政策措施
13.全面落实省上“55 条措施”、省局两个“28 条措施”和市局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 条措施”等扶持企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发挥好甘肃省保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和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不来即享”服务平台作用,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保护好、帮扶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保市场主体稳定增长。
(八)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14.认真履行非公企业党建职责,不断加强个体工商户、 专业市场和小微企业党组织建设,力争党组织覆盖率达到 85%以上。
15.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争创达标活动、“双找双培”“三亮三诺”“三岗联创”活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三、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
(九)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16.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聚焦群众关切问题,压紧压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食安委办统筹协调、评议考核、督导检查作用,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效能,构建食品安全共治合力。
17.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大力推广“陇上食安”一体化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的运用,全面实行“透明间”“阳光仓储”“明厨亮灶”智慧监管。2021 年底全县正常生产的食品生产企业“透明车间”实施率达到 100%;“互联网+阳光仓储”实施率达到 100%;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4650 家,其中学校食堂实施率达到 100%。
18.加强甘肃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应用,推进重点品种食品生产企业追溯体系建设,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实现食品安全信息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过程可控制、责任可追究。
19.全力推进“食安甘肃”建设十大攻坚行动,深化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乳制品质量提升等行动,持续加强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陇原护老”等专项行动,确保相关领域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20.强化食品安全高风险环节治理,持续推进食品小作坊提升、加大农村集体聚餐、网络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严防严控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推进校园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1.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前哨作用,不合格品核查处置率达到 100%,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我县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
22.推进食品安全承诺,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切实增强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有效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我承诺和信息公示,提升食品示范生产经营者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打造让群众满意和信得过的特色食品名片。
23.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员和从业人员培训,采取线上培训、线下考核方式,加强抽查考核,确保抽查考核合格率达 90%以上,着力提升食品从业人员素质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24.持续推进文明餐桌行动。开展“公筷公夹分餐行动”“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行为”,引导消费者实行“N-1”点餐,持续落实餐饮服务单位“六项承诺”制度。
(十)加强药械化质量安全监管
25.深入贯彻实施“两法两条例”(《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综合运用日常巡查、飞行检查、抽查抽验、监测评价等多种手段,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6.加强集采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冷链药品、中药饮片、高风险医疗器械、特殊化妆品等重点品种监管,严惩重处违法行为。
27.持续开展药品安全飞行检查,强化药品流通环节监管。 继续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执业药师挂证、疫苗等冷链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网络销售药品等专项整治,净化药品市场环境。
28.全面督促药品零售企业开展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电子追溯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回收家庭过期药品公益活动,消除农村偏远地区药品质量安全风险。
29.持续做好化妆品分类分级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化妆品监管信用档案,开展化妆品示范店创建。
30.认真落实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监管,按照疫情防控用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要求,重点保障防护口罩、红外额温计等疫情防控类产品的安全有效。
(十一)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31.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持续深化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重点,全面组织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预防特种设备事故。
32.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意识作用,不断深化电梯维护保养和检验检测改革,全面推进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平台运用。
33.巩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持续做好承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相关工作。
34.不断加强特种设备获证单位专项监督检查,推动提升特种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35.强化特种设备监管队伍能力建设。积极组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考核培训取证工作。
(十二)加强工业产品安全监管
36.依据《甘肃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管目录(2021 年版)》,推进重点工业产品分类监管。
37.加强基本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持续加强重点消费品、重点工业品、儿童和学生用品、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开展食品相关产品、危险化学品等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专项检查,组织电线电缆、水泥、危化品等重点工业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工业产品质量安全。
四、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
(十三)做好质量工作顶层设计
38.积极发挥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全面落实《白 银市人民政府质量奖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质量激励政策,推动落实质量工作主体责任。
39.适时召开全县质量大会,编制质量发展规划,形成质量提升共治格局,营造良好的高质量发展环境。
(十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40.制定《会宁县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整体水平。
41.扎实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等活动。
42.优化凝聚各方力量,抓好质量品牌示范区创建、政府质量奖培育评选工作。
(十五)推进标准修订和高端品质认证
43.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认真落实《白银市标准创新 贡献奖管理办法》,开展白银市标准创新贡献奖申报工作。
44.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积极推荐申报各级农业农村、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化试点项目。
45.强化地方标准制修订。引导鼓励制修订一批突出我县地方特色优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消费需求的地方标准。
46.全面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和认证检测市场监管,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水平。
47.加强绿色生态产业、有机产品认证,完成“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县)”创建,大力挖掘农、林、牧、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高端品质认证服务,推动我县名优特产品“走出去”。
(十六)做好民生计量工作
48.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数量,实施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动态管理。
49.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加强民用“三表”、加油机、加气机、 医疗机构在用计量器具等相关民生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和监督执法工作。
50.加强能效、水效标识监督检查和年综合耗能 5000 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源计量审查工作。
(十七)打造质量服务综合体
51.积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有机融合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资源,形成质量服务综合体。
五、推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激发创新活力
52.推动知识产权强县建设。实施知识产权重点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5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宣讲, 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专项保护行动。综合运用市场监管手段有力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点加大对侵犯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积极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54.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调查, 支持企业、研究院所联合开展高价值专利孵化培育,鼓励企业 利用知识产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5.提升商标专利发展质量。积极发挥商标品牌指导站优势,加强商标政策信息的传递渗透,加大商标注册力度,提升商标专利管理服务水平。引导鼓励本地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展销会、洽谈会、商标品牌节等平台节会推广宣传品牌,提升我县商标专利影响力和竞争力。
56.加大地理标志培育力度。认真落实《白银市 2020-2021 年地理标志品牌培育计划》,持续做好培育、申请和注册指导工作,努力挖掘我县地理标志资源,扩大我县地理标志保护覆盖面。
六、维护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十八)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57.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强化反垄断和防止 资本无序扩张”等重点任务,切实履行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职责,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推动落实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
58.从快从严查处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探索开展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工作,指导企业规范商业秘密保护措施。
59.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持续开展“放心消费”承诺活动, 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60.规范直销经营,严厉打击传销行为,持续推进“无传销社区”和“无传销网络平台”创建活动。
61.严厉打击“保健”乱象和互联网“刷单炒信”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62.继续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 作,有效预防和纠正排除限制竞争问题,促进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
(十九)加强“互联网+监管”
63.按照省、市、县政府提出的监管清单全覆盖要求,加快推进数据归集和上报工作,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督促成员单位持续做好系统中涉及本部门监管事项的“两个清单”增补和修正、存量监管数据推送、增量监管数据管理等工作。
(二十)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64.进一步发挥好联席会议和牵头部门作用,巩固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成果,推动相关部门在市场监管领域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
65.加强获证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日常巡查100%覆盖。
(二十一)加强信用监管
66.积极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使信用监管更具针对性。
(二十二)强化价格监管
67.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收费监管,持续推进转供电环节加价专项整治、教育领域收费专项整治、养老殡葬行业协会收费专项整治、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持续保持对防疫用品及原辅材料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高压监管态势,做好降低企业负担和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二十三)加强网络交易和广告市场监管
68.着力整治网络交易市场突出问题,联合开展“网剑行 动”,持续加强网络交易市场监测力度,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 监管。
69.扎实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规范移动端互联网广告,清理整治医疗、药品、保健食品、房地产、金融等领域虚假违法广告。
(二十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
70.对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好“市场监管两轻一免清单”,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
(二十五)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71.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
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
药品安全、物价、特种设备、产品质量、虚假宣传等热点焦点
问题,查处一批大案要案。
72.进一步统筹执法资源,加强协调,加大打击市场监管领域违法犯罪力度,强化系统内外联动执法,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形成执法办案合力。
73.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和效
率,确保所办的每件案件都是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
七、夯实履职基础,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二十六)加强基础保障工作
74.切实贯彻市委市政府印发的《白银市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推进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积极主动汇报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落实措施,加速推进基层监管所整合改革,尽快协调解决机构改革中涉及人员编制的问题、执法用车的问题、检测机构的问题、经费保障的问题。
75.加快制度建设的废、改、立工作,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成全局内务管理、工作规范、执法流程等制度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内和外顺的工作规范流程。
76.积极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做好行政复议、案件核审、案卷评查、行刑衔接,以及审慎包容监管等工作,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77.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食品药品检测机构及质检、特检、计量等技术机构作用,为科学监管、精准执法提供支撑。
(二十七)加强新闻宣传和应急管理工作
78.完善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举办 1 次农村集体聚餐食品中毒应急演练(Ⅳ级),1 次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Ⅳ级),1 次电梯(特种设备)困人应急演练(Ⅳ 级)。
79.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按照全县一盘棋的思路,推出更多有深度、接地气的新闻稿件,发出市场监管工作的“好声音”。重点做好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信息工作,向省局、市局报送信息工作。
八、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市场监管卫士
(二十八)推进政治机关建设
80.始终以政治机关建设为主线,以“三项建设”活动为抓手,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干部队伍政治过硬、作风过硬、素质过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81.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结合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深入抓好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 深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市场监管系统党的建设,在服务大局中更好履职尽责。
82.结合市场监管实际,把政治和业务、培训和培养、管理和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83.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十九)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84.强化对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政治监督,督促党组织主体责任、主要领导第一责任、分管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和纪检监察组织监督责任落到实处,贯通协同、形成合力。更加主动支持纪检监察工作,更加自觉接受监督,更加习惯在监督中开展工作。
85.巩固巡察整改成果,实事求是,注重方式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强化巡察成果运用。
86.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深化运用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化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净化政治生态。
87.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纠治并举;坚持实践检验,用履职成效衡量作风水准;坚持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坚持建章立制,推动内部管理、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坚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防止和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88.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聚焦重点,
盯住关键环节,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十)扎实开展“三项建设”活动
89.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员推进“三项建设”活动。进一步强化责任,端正学风,转变作风,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履职能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进一步提高效率、锐意创新,努力把常规工作打造成特色工作,把重点工作打造成亮点工作。
90.突出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确保“三项建设”活动取得效果。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文化建设氛围,加深队伍融合,明确看实绩重实干的导向,规范管理体系,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活动,提升尽职履责能力,形成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三十一)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91.加强教育培训,注重人才培养,借助网络学习培训平台与“市场监管大讲堂”品牌,进一步拓展教育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大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科研项目合作、职称评定工作力度,积极协调争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编制、职数支持,加大核定比例,优化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配置,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市场铁军队伍。
92.强化正向激励,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大胆选用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强、会干事、能干事的好干部。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全部精力用在狠抓落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