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4】

索引号:GS3108/2016-11499部门:会宁县人民政府
栏目:政府工作报告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日期:2016-11-27

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们强化基础、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更是把握历史、赢得未来的关键时期。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带领全县上下应对挑战和困难,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种信心,来自于对外部环境形势的科学研判。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动力进入新旧转换时期,为我们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决心,来自于对宏观政策机遇的全面把握。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融资成本等稳增长政策落地,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和省市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行动,为我们科学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机遇。这种能力,来自于对会宁发展现状的精准掌控。我县正处在健康发展的上升期,整体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正在形成,创新体制机制促发展的正能量不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的成功召开,使得全县上下思想更加统一,党员干部精神更加振奋,人民渴望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凝聚了创业实干、创新突破的共识,必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为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同心同德谱写会宁壮丽的新篇章!

根据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打好脱贫攻坚战”统揽工作全局,坚持以“建设旅游文化城市”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微观基础,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体系,保障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今后五年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着力形成“三大优势支撑”,有效依托“四大项目支撑”,充分运用“三大政策支撑”,全力建成“四县三区两城一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按照中央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判断,未来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

实现上述目标,要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旅游文化城市,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小康会宁进程,努力完成六个“2+1”战略任务。

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盯制约发展的公共性、基础性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基本达到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实现“两提升、一支撑”。

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抢抓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重大机遇,加强“水、田、路、林、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和扎子塬电力提灌等工程,新修梯田50万亩,新增水地1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11万亩,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硬化村组道路2200公里,每年建设公路绿化带400公里,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新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环境整洁村116个。实施动力电升级工程,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安全稳固住房全覆盖。扩大移民搬迁规模,在北城二十里铺、南城十里铺试行进城入园安置模式,在会师镇南咀、丁家沟张庄试行旅游开发安置模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教、卫、文、网、视、村”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扩容提质,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100%。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贫困群众医疗服务水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卫生覆盖率达到100%。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五馆一场一中心五公园”建设,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乡村舞台84个、“一村一场”健身点134个。实施网络通村工程,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县。全面推进高标准村级阵地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

支撑脱贫致富能力。抢抓被列入全省18个开发性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县的机遇,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增收思路,着力培育“1+N”产业增收模式,建立产业大发展、资源大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联动机制,引导贫困群众抱团致富。创新扶贫方式,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和技能培训,完成职业就业技能和“两后生”等各类培训4.3万人次,实现有需求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提升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定期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活动,持续推动双联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二、紧紧围绕建成创新会宁,全力以赴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抢抓结构调整窗口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持续巩固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全面优化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两振兴、一繁荣”。

振兴产业体系。按照“三稳三扩两改一延伸”的农业产业总体思路,做强做实传统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定实施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黑膜马铃薯种植,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做大做优区域性优势产业,每年种植高原夏菜2万亩以上,新增林果5万亩,稳定小杂粮、亚麻、瓜类种植,加强苹果、核桃田间管护;做精做细地方性特色产业,每年新增中药材1万亩,发展红葱、黑枸杞、玫瑰、百合等特色种植,力争将油用牡丹种植打造成省级示范园;每年更新改良优质紫花苜蓿30万亩,引进西门塔尔等肉牛2万头,畜禽饲养量达到600万个羊单位;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实施“86115”工业经济发展行动,建成环保设施制造产业园、教育教学用具制造产业园、南部苹果观光产业园,着力构建绿色发展与信息化相结合、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工业经济体系。开展旅游文化“宣传年、成型年、提升年、标准年、巩固年”等活动,强化旅游文化引领,建设“六大景区”,打造以县城为内核、以景区周边10公里为拓展范围的旅游文化产业带。到2021年,旅游文化产业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 

振兴发展载体。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立足市场主体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以“三区四园”建设为载体,改善园区道路、管网、电力、通信等设施,提升产业承接能力,创建省级示范园区。加快中国西部肉羊河畔交易市场建设,依托弘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优质牛肉产品生产基地,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源环保、安全生产水平。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市场、服务和制度环境,培育产值上亿元核心工业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7家,工业增加值达到8.9亿元、增长47%。

繁荣新兴业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强劲发展。加快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实施白草塬、西沟塬、新庄塬等风电场项目。开发凹凸棒无机非金属材料,积极发展中药饮片、成药制剂、亚麻胶囊等系列产品。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发挥“阿里巴巴”“京东”带动效应,打造“汉唐电子商务孵化一条街”,推动会宁农特产入驻“供销e家”等网上销售平台,推进物流配送、三级服务体系、宽带网络和“互联网+”建设,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3亿元,交易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把会宁建设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充满创业活力的创新型和智慧型城市。

三、紧紧围绕建成协调会宁,全力以赴建设旅游文化城市

坚持“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旅游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两完善、一壮大”。

完善城市框架。按照陇中区域性特色小城市的定位,坚持“金规划、银建设”的城市发展理念,围绕祖厉河城市轴线,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和建设,形成“大疏大密、大红大绿、大古大新、大出大进”的城市风格。紧紧抓住棚户区改造机遇,完成县城规划范围内的棚户区全改造,实现“棚改+”效应。新建公共停车场15处,新增停车位1万个,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坚持轴心驱动、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推进滨河西路二期、滨河东路北段、文化路东西段、长征南路延伸段、教育片区四条路、会南大道、夕照路、遵义路等道路建设,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2平方米,达到现代化城市标准。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原则,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逐步消除主要街道架空线,实现城市地貌景观科学规范。加快长征中路、长征北路、广场南北路、文化东路、滨河西路、滨河东路、延安街等道路绿化带建设,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项目,改造雨污分流管网175公里,配套建设供水管网39公里。启动老城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敷设供热管网38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43万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天然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75%、85%。

壮大城市商圈。推进产城融合,做好“融”的文章,释放“合”的效应,打造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休闲商业街、西雁水岸商业街、厉河文化商业街,加快建设现代路锦绣江山商业街、鼓楼巷商业街、将相台府商业街、滨河东路电子数码城,不断增强城市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争取将会宁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形成“一主一副、一带三轴”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城镇化率达到46%。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完成八里湾乡、党家岘乡、土高山乡撤乡建镇,建制镇比例达到96%。

四、紧紧围绕建成绿色会宁,全力以赴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抢抓全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创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地净的绿色家园,努力实现“两推进、一加强”。

推进全域绿化。以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总目标,坚持“荒山绿化生态化,城镇绿化园林化,道路绿化林荫化,村庄绿化花果化,耕地绿化产业化”的栽培模式,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新增造林5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推进城区大环境绿化、中幼龄抚育改造等造林绿化工程,构筑城乡绿色屏障。坚持把引洮和靖会工程与产业培育、绿色发展相结合,统筹实施基础设施、村庄绿化和生态环境改善项目,促生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推进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做实循环经济基地、园区、产业链、企业、项目“五大载体”,形成覆盖三次产业、连接城市农村、贯穿各个环节的循环经济承载和支撑基础。依托西城产业开发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重点实施食品生产废渣、粮油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及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生物有机肥料、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等项目,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治理。大力实施“生态固本”战略,全面推进“两区一流域三山两湖两湿地”建设,实施县域南部华家岭水源涵养林生态保护区、县域北部土高山-铁木山沿线高海拔区域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区建设;全面开展祖厉河全流域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加快西岩山、桃花山、东山森林公园建设;建成东湖、南湖调蓄水面,有效推进柳湖湿地、齐靳湿地建设。探索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国家级水源涵养林示范区、国家级干旱地区荒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国家级木本油料示范县、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县。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五、紧紧围绕建成开放会宁,全力以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搭建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为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努力实现“两开启、一激发”。

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机遇,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县内中小型企业走出去,吸收和借鉴省内外优秀企业经验,弥补产业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壮大自身实力,在互惠合作中转移产能、吸引资金、引进人才、提升技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不断健全招商服务机制,延伸招商触角,拓展招商区域,引进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就业门路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补链项目。

开启新一轮高成效对内改革。突出行政、经济、民生等重点,以关键领域突破带动全面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甘肃政务服务网为平台,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综合改革,提高行政执法科学化水平。深化城乡领域体制改革,开展不动产登记、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公共预算统筹,建立财政结转结余定期清理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嘉禾公司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融资模式,增强政府融资能力。

激发新一轮高境界发展活力。始终坚持正确方向、问题导向、为民取向和破题指向,着眼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断集聚和释放改革红利。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创新融资模式,建立偿债长效机制。以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休闲商业街为载体,做大创业文章、做强就业平台,创建国家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鼓励人民群众大胆创造,进行无差别探索,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工作热情,努力形成全县上下活力涌动的发展新格局。

六、紧紧围绕建成共享会宁,全力以赴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愿望、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民计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做到“两确保、一实现”。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强教”“现代学校”“科研兴教”等一系列工程,优化教育布局,培育一批示范名校,创建全省学前教育全覆盖示范县,努力建设全国教育名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保障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引导性培训,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有效解决住房困难群众和进城农民住房问题。

确保百姓生活无忧。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实施中医药“3421”工程,完善基本公共卫生“三制一册一卡”服务管理机制,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推进“健康会宁”建设进程。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兜底”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统筹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和水电暖气等生活补贴,保障残疾人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基本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建设,发展以居家为基础、互助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业态。

实现社会和畅安泰。编制全县“七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律十进”活动,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平安会宁”建设。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落实行业安全责任,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着力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