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减穴增株高效栽培技术

索引号:GS4206/2018-11264部门:新庄塬镇
栏目:强农惠农信息来源:新庄镇人民政府
作者:日期:2018-11-14

一、技术优势

增产增收。全膜减穴增株技术充分发挥了现有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突破了当前全膜玉米的产量瓶颈,实现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经2012-2013年两年田间试验结果和大田示范测产,全膜减穴增株技术南部平均亩产达到890公斤,较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常规单粒点播种植平均亩增产150-200kg,增幅20-30%,籽粒亩增收300-400元。年降水380毫米以上区域最高产量达到1010公斤,较常规对照增产250公斤,增幅33.3%。平均亩增秸秆160-220公斤,副产物增值30-50元。亩均增收350-450元。

减劳减投。减穴增株技术每亩可减少播种穴45.5-55.6%,可节省播种用工0.5个。另外,常规单粒点种时,往往受气候、降水、起垄覆膜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播种穴板结,导致缺苗严重、出苗不齐,常需要再次补种,有时需要多次补种。而减穴增株技术一穴多粒播种后,幼苗顶土能力增强,每穴基本可保证至少1株以上键壮成株,不再进行补种,有效减少了补种用工量,一般亩减少补种用工1.5个;减穴增株技术播种后不再进行间苗和定苗,实现了精细播种、粗放管理,可亩减少间苗定苗用工1个;打叉(摘除分蘖)每亩减少劳动投工2.0个。每亩总减用工5个,按每个工80元计算,亩节省用工成本400元以上。

缓和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减穴增株技术不但实现了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在完成相同生产的同时,减少了劳动投工,简化了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缓解了当前因劳务输出引起的农村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的矛盾,极其适合甘肃中部农村现阶段的生产条件和现状。

减少了空穴率,提高了整齐度。减穴增株技术由于采用了一穴多粒无间隙集中播种方式,播种穴内生长环境相对一致,避免了因气候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空穴缺苗现象,且播深一致,保证了苗齐苗壮,提高了玉米整齐度,保证了高产稳产。

二、技术操作流程

1、选地整地:选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地块,以类、小麦茬口为佳。前茬收后,及时深耕晒垡,深耕20—25cm,耕后耙耱收墒。最好采用深松耕技术,深松50厘米,扩大土壤蓄水库容。 

2、合理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化肥氮磷比1:0.40,考虑到旱地作物需肥关键期和降水不同步,适期追肥困难,采用一次性施足底肥的方法,亩施尿素3545公斤、磷肥5070公斤, 硫酸锌11.5公斤,结合整地全田施入,以犁沟深施为好。也可采用全田施肥结合起垄时窄行中集中施入。有补灌条件的地方氮肥可采用前重后轻分次施肥方法,基肥占70%,追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补灌于两株玉米中间打孔追施。

3、选用良种:玉米减穴增株技术要按照海拔高度和积温带选择适宜的良种,海拔1850米以下、有效积温2565.3℃以上区域选用高产中晚熟品种,如沈单16号、豫玉22及紧凑密植型品种先玉335、半紧凑敦玉13等;海拔18502000米、有效积温2159.5-2565.3℃区域,选用中熟品种承单20、富农821号,郑单958、承3359、先玉335、农华101、农华106、先单13等;2000米以上、有效积温2159.5℃以下区域,选用早熟品种,如酒单4号、甘农340、甘农118、金凯5号等。特别应注意减穴增株技术最适宜选择紧凑、半紧凑密植品种,如先玉335、郑单958、敦玉13等。

4、土壤处理:整地起垄时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细沙土30公斤,拌成毒土撒施防地下害虫;用50%的乙草胺乳油、或甲..莠等除草剂兑水,起垄后全地面喷雾再覆膜,以防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5、起垄覆膜:起垄覆膜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覆膜后采用等穴距打孔法,及时打渗水孔。

6、适时播种:会宁县域内玉米播种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桃花开,杏花绽,大概就在四月半,正是播种的好时间”,具体以当地杏花开为参照物候期。

按照适宜的密度确定株距,采用鸭嘴点播器,在点播器鸭嘴上部绑上铁丝,长短与穴间距一致。然后在垄沟内破膜穴播,播种穴距渗水孔15厘米,每穴下籽23粒,播深35 厘米,点播后随即按压播种孔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并用细砂土、牲畜圈粪或草木灰等疏松物封严播种孔。

7合理密植:全膜玉米的适宜密度按降雨带确定,一般100毫米降雨配置9501150株玉米,我县全膜玉米从北到南以亩播28004500株为宜(中北部28003700株,株距3543厘米、南部35004500株,株距2733厘米)。肥力较高具有补灌条件的地块适当加密,肥力较低的旱坡地略稀,适当加大株距。

全膜玉米减穴增株技术的适宜密度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的基础上,减少亩播穴数,增加单穴株数和每亩株数。具体:

1年降水350毫米以下的中北部地区在亩播30003700株的基础上,每亩增加800株,亩株数达到3800-4500株;年降水350毫米以上的中部及南部在亩播34004200株的基础上,每亩增加1000-1500株,亩株数达到4500-5500株。

2)海拔1800米以下、有效积温2565.3℃以上区域,在常规全膜种植基础上亩增株800-1000株,亩株数达到4500-5000株;海拔1800-2000米、有效积温2159.5-2565.3℃区域,亩增株1000株,亩株数达到4500-5500株;海拔2000-2200米、有效积温2159.5-1753.7℃区域,亩增株1500株,亩株数达到5500-6000株。

    3)紧凑型中早熟品种亩增1000-1500株,密度由常规45005000株增加到5500-6000株;平展型中晚熟杂交种亩增800株,由常规每亩28003700株增加到3600-4500株;紧凑型、半紧凑型中晚熟亩增1000株,亩株数由常规40004500株增加到5000-5500株;肥水条件好时采用适宜密度上限,一般田采用适宜密度的中、下限。

4以密度确定每穴播种粒数。 亩播3500株左右的低密度下,采用单双粒或单粒播种; 每亩4500株的左右的中等密度下,适宜采用单双粒点播,考虑到播种时的操作难易程度,以采用一穴2粒点播较好;5000株左右的高密度栽培适宜采用一穴多粒(2-3粒)点播。 

8、苗期管理:玉米播种后,要勤在田间巡视,发现破孔或大风揭膜时及时用土压严,防止水分蒸发。在玉米破土出苗之前,板结严重时,压碎板结,将苗从膜孔引出来。由于减穴增株技术减少了劳动环节,不再进行间苗的定苗。在不遇到严重冻害或特大降雨产生淤泥压苗,缺苗不严重时,不再进行补播。幼苗至拔节期间,可适当去掉无效分蘖。 

10、中后期管理

1)追肥: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时,视田间植株生长情况,氮肥不足的地块,酌情追施壮秆增穗肥,在两株玉米中间打孔追施。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20公斤。中后期若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症状时,补施尿素水溶液,亩用尿素3-5公斤。

2)病虫害防治

①玉米螟: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自制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玉米螟幼虫。一是用白僵菌粉 0.5公斤拌过筛的细砂5公斤,制成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内,白僵菌就寄生在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体内,来杀死田间幼虫。二是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拌5075公斤过筛的细砂制成颗粒剂,投撒玉米心叶内杀死幼虫,1公顷1.52公斤辛硫磷即可。三是用溴氰菊酯颗粒剂、杀灭菊酯颗粒剂投放在玉米心叶内,每株1-2克。四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把药液喷施在玉米植株上部叶片,杀死为害心叶的玉米螟幼虫。可用药剂为:40%氧化乐果加4.5%高效氯氰菊酯(或2.5%氟氯氰菊酯)、30%速克毙等菊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3050倍液。

②粘虫:注意防治务必掌握在幼虫3龄期以前,施药以上午为宜,重点喷洒植株上部。可用 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80ml/亩,5%高效氯氟氰菊酯12-18/亩,20%辛硫灭多威乳油80-100/亩,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30—40ml/亩,兑水40-50kg均匀喷雾。

③红蜘蛛:玉米抽穗期采用液面喷施的方法,重点为中下部叶片:可选用15%扫螨净3000倍液、20%扫利乳油2000倍液、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15%扫螨净与40%氧化乐果按11比例的混合液,也可用20%螨死净胶悬剂3000倍加20%螨克乳油2000倍的混合液;或采用田间熏蒸的方法:每亩用1-1.5公斤甲拌磷颗粒剂或甲拌磷乳油拌细砂隔行均匀撒于玉米行间。

④玉米大小斑病:玉米抽穗后要注意大小斑病的发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⑤玉米锈病: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⑥低温冻害及干旱:播种后至苗期遇有低温霜冻灾害,会出现出苗推迟,苗弱、瘦小,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降低等现象,且对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有阻碍作用。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耐低温高产优质玉米良种,严格依据气候区划科学地确定播种期,适期播种;苗期施用磷肥能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对缓减低温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50m1,对水500m1拌种,可提高抗寒力。还可用生物钾肥500g对水250m1拌种,稍加阴干后播种,增强抗逆力。生长期遇高温干旱或干热风时,可用 “农家宝”90ml,对水50kg喷洒,可使叶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腾,提高抗旱能力。

11、适时收获:当玉米苞叶变黄、果穗下垂,籽粒变硬、有光泽时是最佳收获时期。如果一膜用两年,及时砍到秸秆覆盖在地膜上,保护地膜。如要换茬,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残膜,回收利用。实施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措施时,玉米收获后及时仔细清除残膜,施足底肥,氮肥量在常规基础上每亩增加7.5-10公斤。粉碎秸秆,均匀铺撒地面后旋耕翻压,立即起垄秋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