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实施 方 案
索引号: | GS1796/2016-10358 | 部门: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
栏目: | 政策解读 | 来源: | 工业和信息化局 |
作者: | 商务局 | 日期: | 2016-12-05 |
为进一步加快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程,引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扩大特色农产品网销规模,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通知》(财办建〔2014〕4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14〕78号)和甘肃省商务厅、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县域经济“四大产业体系”建设,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商务部“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围绕省委“1236”脱贫攻坚计划,采取“企业+协会+网店”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应用主导机制,县乡村三级推进“六项工程”建设,包装一批地标特色网销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示范、一村多店电商群体,打通农产品双向流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工业品网购进村,形成链接城乡、虚实结合、平急公用、资源共享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促进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将电子商务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贫困村为重点,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支撑,以现代流通体系为基点,科学编制全县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打造生鲜农业电商基地和城市生鲜终端配送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互联网商品化率。
2.资源整合,信息畅通。整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乡镇商贸中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邮政服务网点、供销合作社等市场信息资源,推动存量整合与增量投入有机结合,发挥资源最大效益。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和速率,推动信息网络进乡入村,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避免平台孤岛和重复建设。
3.突出重点,立足实用。立足县情、乡村而异,优先选择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邮政、供销合作社、在线教育平台等企业和行业开展示范,取得重点突破后推广全县。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示范引导,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充分调动和发挥流通、电商、供销、邮政、物流、金融、通信等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农产品分拣、加工、配送电子商务后台支撑体系,包装一批网货商品和诚信精品,形成网购提货终端,开展网购网销。
5.示范引领,拓展领域。以产值上亿元核心企业为引领,推动生产性企业依托自身品牌,通过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和专卖店,实现全网销售。以限上企业为引领,推动流通企业依托实体网点、货源、配送等资源,开展网络零售业务,拓展网上交易。探索利用云计算资源,推进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和电子商务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开展全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大幅提升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建立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的电商服务网络,实现“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总体目标是: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推进、网店服务、网货供应、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考核奖惩“六大体系”,实现政策、培训、网络、物流、金融支持“五个全覆盖”,建立计划、生产、交易、运输一体化供应链,开发、加工、推广一体化产业链,品牌、品质、文化一体化价值链。
(一)总量规模显著增长。农产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等服务三农的网商或网店得到较快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不低于30%。到2017年,培育电子商务企业30家,其中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新增网店300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降低到25%以下,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其中网络大宗批发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乡级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村级服务点覆盖率达到70%,培训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达到3000人以上。到2018年,全县284个行政村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实现“三有一能”目标,即县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电商企业达到50家,网店总数达到800家。
(二)产业布局有效集聚。积极推动电商、专业服务机构、快递物流等电子商务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构建多层次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打造1个省级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1个区域物流配送园区,1个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28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84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
(三)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发挥电子商务在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民生服务方面的独特作用,不断体现电子商务发展的综合效益。到2017年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电子商务给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更加明显。
(四)产业环境明显改善。构建具有会宁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培养技能多样的电子商务人才梯队,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县域物流配送网络的整合优化,形成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主要任务
围绕农土特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需求,着力夯实“三大基础”,重点打造“三级站点”,精心做好“两个服务”,协调推进“三个支撑”,努力建设“四个体系”,全面理顺“五个关系”,整体推进“五项工作”,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扩大电商农村应用范围,引导电商企业植入农村,示范引领农民开设网店,培育农村电商产业和电商企业。充分发挥电商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快递配送等协调发展的居民生活类电子商务生态链。
(一)夯实三大基础。把电子商务作为培育现代流通体系和精准扶贫的强大引擎,着力夯实全县电子商务支撑基础,构建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便捷通道,打造数据网络中的“红色会宁”、“绿色会宁”、“精品会宁”,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中的近在咫尺。
1.宽带网络基础。在目前乡镇通纤率和村级电话入村率均达到100%的基础上,提升农话机装机容量,迅速扩张移动用户和互联网宽带用户。到2016年底,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80部。以精准电商扶贫为抓手,以全县116个贫困村为重点对象,到2017年底,县乡村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基本实现农村通讯无盲区。
2.物流配送基础。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整合会师商贸、金海商贸、依禾商贸3个商贸配送中心,18个直营店,349个农家店,文齐、名育、旭泰、中邦建材4户物流企业,邮政、申通、韵达、圆通、中通、顺丰等11户快递企业,形成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派送为龙头,物流、快递、邮政、供销、直营店、农家店为主体,县级客运班车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不断提升城乡物流配送能力。
3.交通路网基础。依托国道312线、309线、247线和平定高速贯境路网,大力推进县际公路改造、通乡油路建设、通村硬化公路普及,彻底改变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农村出行难问题。积极推行“路运站一体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客货运输模式,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加大运输装备改造力度,提升道路通达率。
(二)打造三级站点。根据省商务厅《甘肃省县乡村电子商务中心站点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把政府、平台、网商、供应商等主题角色网状交织在一起,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城,解决农民“卖难”、“卖贱”问题;促进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解决农民“买难”、“买贵”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整合利用农村现有乡镇商贸中心、配送中心等流通网络资源,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支撑服务体系。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网站建设、仓储物流、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扩大农村网购网销规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品牌培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农村电子商务便民体系,通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及时发布农产品供需及价格、惠农政策、劳务培训输转、天气预报等信息,重点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滞后和不对称问题。帮助群众在网上代购日常生活用品、火车票,代缴水费、电费、电话费等,让贫困群众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实惠和方便,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三)做好两个服务。综合利用全县基础、经济、社会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推进培训教育、孵化支撑、营销推广、地标树立、解决就业、城乡统筹等密集性服务,提升电子商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功能,做强代买代卖、包装设计、文案写作、代运营等增值服务。
(四)推进三个支撑。做好电商人才、流通网货、服务场地三个支撑。以能够稳定服务农村长居人群的大学生村官、农村创业青年为主体,通过继续教育改变思维模式,提高电子商务从业技能,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帮助农民做精产品描述、照片拍摄、文案撰写、物流包装,用数据化的手段推进产品到网货的转变,推动农产品进城。帮助农民甄别产品品质、价格物流、成本核算,推动工业品下乡;以县级中心为核心,全面利用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和乡村站点,开拓电子商务空间网状分布交易场,利用乡村站点和农村人群自然集聚地、村口、服务社,更好地服务农产品走向网络市场。
(五)建设四个体系。明确定位政府层面电子商务抓手作用,加快推进教育培训、孵化支撑、平台建设、营销推广四大体系建设。轻车驾熟使用电子商务工具,选择最适宜的时空节点,给予农民最合理的政策指引和资源对接。多形式开展网上群体、创业班、提升班、专业班、精英班、沙龙、论坛一系列的培训工作,满足不同层次的网上需求。精心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网货供应平台、网上培训团队、企业产品设计团队等孵化支撑体系。对接第三方平台,打造特色会宁馆,建设县域“四大产业体系”集群带,形成电子商务合理闭环。大力推进营销推广体系建设,树立县域产业地标品牌,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跑马圈地”,实现区域落差“弯道超车”。通过1+9电子商务一条街,体现产业、品牌、文化、电商融合发展,抱团协同牵引网商孵化。
(六)理顺五个关系。正确处理职能部门、平台、网商、供应商、服务商五种关系,激活共振效益,全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七)推进五项工作
1.培育网货精品。着力培育百万亩林、百万亩草、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羊、百万亩全膜种植“五个百万”工程,打造“中国肉羊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亚麻籽之乡”品牌。深度研发苦荞茶、杏仁咖啡、杏仁露、水晶粉丝、良谷米、糯玉米糁、紫花苜蓿总黄酮、亚麻油、亚麻酸胶囊等一批高技术含量农特产品。引导电商企业增强品牌意识,精心设计,新颖包装,打造网货精品,提升网上品牌知名度。探索建立适合网销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和省部级名牌产品认证。
2.建设中小企业网络集群。鼓励中小企业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交易,利用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选择省内淘宝网甘肃馆、兰州银行“三维商城”、巨龙集团“巨龙农网”等第三方平台,开展优势产业网上推介,品牌产品网上交易,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网上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搭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瞄准全球资源市场份额,开展网上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3.打造电子商务生态链。充分利用县乡商贸中心、配送中心、农家店、直营店、邮政所、供销社、流通和家电维修企业,建设电子商务终端服务网点,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产品代销,打造农民居家消费的贴心店。支持电商企业落地农村,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快递配送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积极拓展金融、通讯、咨询、旅游、养老社会服务。
4.加强信息立体对接。将县域特色农产品、消费品、农资企业、农家店及产地市场纳入县级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平台,实现网上信息服务、购销对接、交易撮合、在线支付、统计分析和预警监测。
5.完善诚信体系建设。把诚信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物品和企业二维码应用,逐步构建与组织机构代码和全球统一标识的物品编码电子商务诚信体系。
四、重点工作及实施期限
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消费者自由买卖,农民增加收入,政府调整结构和精准扶贫的新抓手。选择几户实力较强和有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愿望的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龙头企业作为实施主体,全面实施县级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1+9电子商务一条街)、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物流配送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千名电商培训和百家电商奖励“六项工程”,实现村级电子商务服务全覆盖。帮助农民准确适时了解市场动态信息,有效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合理组织种植生产,简化供应链环节,推动农产品直接走向市场,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立体多元化交易。“六项工程”计划总投资70138万元,其中:县财政配套300万元,企业自筹及其他67838万元,拟申请综合示范项目专项资金2000万元。
(一)县级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2015年7月至12月底,在汉唐二十四节气商业街对接引进苏宁云商集团,建设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及苦荞、亚麻、马铃薯、杏果、奶品草畜、中药材、土特产、剪纸刺绣、绣雕皮影文化艺术馆等九个特色产业馆,打造总面积8600多平方米的“1+9”电子商务一条街。
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建设1000㎡功能叠加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线下产品展销平台、电子商务基础支撑平台。200㎡培训教室、创业辅导、孵化中心和相应的电教软硬件设施,为电商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政策解读、信息发布、IP服务。700㎡线下体验馆,专注打造全县40多种名优农特产品和红色旅游、特色工艺品等网销产品,依托“红色会宁美”、“会宁美生活”微博,创建微媒体宣传矩阵和O2O场景体验。全面开展商品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结算、人员培训、分级包装等电商业务。同时开展电商呼叫、信息收集发布、同城购物、餐饮预订等便民服务。100㎡众创空间办公区,以电商办专业工作人员和服务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为主,专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指导工作。
“九馆”设计以多样化、特色化为主,既体现传统绿色农耕文化、特色品牌文化、产品营养食疗文化,又体现电子商务整体效果,借助互联网展示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动电商、产业、生态、文化、旅游、消费“六位一体”融合发展。按照农产品网络销售需求,九个特色产业馆独立开展一个或多个产业、品牌的打造,电子商务网销产品的设计、策划、美工、包装等。
“九馆一中心”项目总投资12960万元,电子商务企业自筹12084万元,拟申请专项资金876万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200万元,“九馆”676万元,项目建成后,采取贴息或以奖代补形式安排使用。
(二)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015年,在28个乡镇建成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采用2.0模式,面积不少于50㎡,由乡镇内部确定3名干部从事电商专业工作,为农民提供产品整合、搜集信息、技术指导和代运营服务。项目总投资150万元,乡镇自筹66万元,拟申请专项资金84万元,建成后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安排使用。
(三)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2015年,在100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2016年,在140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2017年,在44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一村一店”。充分发挥村级电商服务点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逐步扩大村级个体电商规模总量,用电商发展托起产业体系,用电商发展倒逼产业发展、农产品开发。村级服务点建设面积不少于15㎡,电商工作人员由乡镇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或村干部中确定1名。项目总投资568万元,个体电商和农民自筹100万元,拟申请专项资金468万元,建成后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安排使用。
1.摸底选址阶段。各乡镇要选择在交通条件比较便利、人口相对聚集的村址所在地或辖区内现有网点,从农村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便民店、贩运大户,以及大学生村官、“两后生”、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中,筛选有积极性、有能力的人员开办网店,选址建设服务点。摸底选址必须到村到人,一村一店,逐步推进。
2.全面建设阶段。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齐抓共建,全面实施,做好线下实体店装修和线上网货的包装工作。同时,要加强指导、运营管理和技术培训,确保服务点建成后正常运行。
3.试运营阶段。服务点建设完成后,要进行试运营,测试网店系统、产品包装、支付系统、物流快递和仓储等各个环节运转是否正常。每个服务点在试运营阶段,要有1000元以上的真实成交额。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