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部门文件

关于地名管理使用规范化暨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报告

部门:民政局 | 栏目:部门文件 | 来源:民政局 | 作者: | 日期:2019-10-31 10:52:19 | 阅读: 2018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管理使用规范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维护国家领导主权、民族尊严和民族团结,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对于社会治安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不规范地名产生的因素较为复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必须合法依规、审慎稳妥、有序推进,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出丝毫差错。为确保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过程中社会稳定,确保地名管理使用规范,确保工作不断、秩序不乱、社会稳定,我局高度重视,依据《甘肃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白银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和《会宁县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办法,我们召开相关会议,精心部署、反复论证,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及地名管理使用规范化程度进行全面评估,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 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开展以来,及时成立由县民政局局长任组长,县公安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业务骨干为组员的会宁县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3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策、安排部署,统一领导、相互协调、强化措施,排查影响社会稳定因素,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和可能出现的群体事件,建立多层次、全方位、高效能的社会防控维稳体系,确保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积极、稳妥、有序、顺利推进。

(二)积极调研,充分论证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群众日常生活、事关企业利益,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出丝毫差错,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多次深入机关单位、乡镇村组、企业工厂进行调研,广泛宣传传统地名文化的重大意义,排摸排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开展中呈现的矛盾问题和潜在风险因素,科学论证,直面问题;因地制宜,因策施教,引导全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中来,全力营造积极、高尚、和谐的社会稳定环境。

(三)梳理归纳,分类治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地名管理使用规范化虽然是当前民政区划地名工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但其在实施开展过程中效益与风险并存。为保持社会稳定,提升行政效能,解决矛盾问题,降低风险程度,防患于未然,县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对民政、公安、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局六部门排查上报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归纳,分类汇总,制定中长期维稳防控目标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宣传、网信等部门支持,密切关注跟踪舆情动向,及时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舆情风险防范和管控,妥善处理舆情事件。

二、存在的风险

经过前期调研论证、汇总分类,重点存在下列风险:

(一)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涉及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将会突显。

(二)随着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加速,城镇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构建完善部门间地名信息共享机制,健全完善地名管理制度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三)随着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加强,传承、保护开发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特别是红色地名文化保护利用亟需加强。

三、对策和化解措施

(一)立足会宁城镇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形势,依照《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甘肃省地名管理办法》《土地管理法》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法律法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管理部门或单位要根据不规范地名标准化处理情况,稳步推进城镇街路巷命名、地名标志和道路交通标志设置。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细化“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的认定原则和标准,为清理整治活动提供标准支撑;依托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全面了解本地区不规范地名数量、分布等底数详情,详细掌握其在公共标志、户外 广告标牌、相关证照上的使用情况;结合摸底排查情况,采取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方式,对拟清理的不规范地名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列入清理整治清单的不规范地名,根据地名管理有关规定分门别类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责任主体明确的,由地名主管部门单独或者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下发整改通知,督促相关单位或产权人限期整改,并按有 关规定与程序及时审批或备案;对于逾期不配合整改或责任主 体不明确的,由地名主管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专家研究论证、充分征求意见、社会风险评估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命名更名,要面向社会公布命名更名情况,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标准地名。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地名法规标准,理顺审批权限,细化工作程序,规范管理措施,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销和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居民点、建筑物、道路、街巷等名称的命名更名审核把关,防止随意命名、更名,从源头上遏制新的不规范地名产生,切实保护好地名文化。

(三)继续完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依据“一标三实”系统标注,全面打造城镇社会面“网格化”、“精细化”巡逻防控平台,充分发挥警务室民警、社区协管员、群防群治作用,拓宽宣传深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与民相关的政策法规等知识讲深、讲透,让群众主动支持政府工作。

四、评估结论

通过上述评估过程,评估组综合分析认为,会宁县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过程中虽然存在不稳定因素,但已制定了应对其风险的相应措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合法性,稳定性具备,可控性较强,各项风险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地名管理使用规范化程度得到加强。

特此报告

会宁县民政局

2019年10月23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