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部门文件

土门岘镇2020年全镇科技抗旱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部门:土门岘镇 | 栏目:部门文件 | 来源:土门岘镇 | 作者: | 日期:2019-10-25 13:18:52 | 阅读: 4909


为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以下简称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以下简称黑膜马铃薯)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2020年全县科技抗旱增收工程的实施方案》(县委发〔2019〕9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的要求,紧盯全镇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瞄准贫困户,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农业发展大局,立足资源潜力和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实行工程、农艺、生物、机械等多措并举,蓄水、保水、用水、节水等多环齐抓,集成推广旱作农业实用技术,集中打造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基地,稳定农业主体地位,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打造旱作农业示范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立足旱情实际,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综合利用抗旱增产技术,稳定种植基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二)全面推进。把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等旱作农业技术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在全镇所有旱作区村组全面推广应用。

(三)集中连片。按照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的要求,形成以国道、县乡公路、乡村道路为主的优势示范带,发挥规模带动效应。

(四)技术集成。加强农民培训,实行科技入户,集成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做到良种与良法结合,主推技术与配套技术结合,试验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五)突出主体。在行政推动、资金扶持、大户带动的前提下,突出广大群众的主体地位,特别要调动贫困户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目标任务

(一)推广面积。在全镇6个行政村推广全膜玉米2.7万亩(全为粒用玉米),全部为秋覆膜;推广黑膜马铃薯种植3万亩,其中:秋覆膜2.1万亩、顶凌覆膜0.9万亩,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各村任务详见附表)。

(二)技术指标。玉米:1.良种覆盖。全膜玉米良种统供率、包衣率、全膜覆盖率均达到100%,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籽粒玉米、粮饲兼用玉米、青贮玉米品种。2.技术服务。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秋季“扎钢”施肥技术,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0%以上。3.玉米产量。集成应用旱作农业增产技术,正常年份玉米平均亩产量达到500公斤,比半膜覆盖增产20%以上。马铃薯:1.良种覆盖。在旱作区优先推广陇薯7号、陇薯10号、青薯9号;在水川区优先推广荷兰15号、大西洋等优良品种,示范片区马铃薯良种率和脱毒良种统供率均达到100%。2.技术服务。积极开展培训,使全镇能够熟练掌握黑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农民达到3500人,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深松耕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3.增产幅度。黑膜马铃薯亩均1800公斤以上,较露地增产20%以上。通过全膜种植水分生产力提高10%以上。

四、重点内容

(一)片带建设。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集成应用旱作农业综合增产技术,突出抓好示范点建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全膜玉米分别在安坡村、张沟村建立300-500亩示范点各3个;在苏堡村、张门村建立1000亩示范点各1个;在杨岘村、土门村分别建立1500亩示范片各1个。黑膜马铃薯在安坡村、张沟村建立300-500亩示范点各3个;在苏堡村、张门村建立1000亩示范点各1个;在杨岘村、土门村分别建立1500亩示范片各1个。贫困户人均种植全膜玉米2亩以上、黑膜马铃薯2亩以上。

(二)主推技术

1.玉米

全膜玉米重点推广秋季覆膜,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秋季“扎钢”施肥、集雨补灌、病虫害综合防治和一膜多年用等技术,形成区域化、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1)全膜玉米减穴增株技术。在全膜玉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区域降雨量、海拔、品种,减少每亩种植穴数,增加穴距,由一穴一株改为一穴多株无间隙集中点播,拉大穴距,合理增加亩株数,起到出苗齐、稳蹲苗、透光好、通风好、能增产的旱作栽培技术。在保证肥力的情况下,旱作玉米合理密度与降雨量成正比,每100mm降水配置950—1150株/亩,全膜玉米合理密度为2800—4300株/亩。在肥力保证的情况下,玉米减穴增株技术在合理密度的基础上,依据海拔、降雨、品种亩株数增加500—1000株。饲用玉米种植密度在5000株/亩以上。

(2)秋季“扎钢”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结合作物需肥规律,通过秋季“扎钢”施肥方式,施足有机肥,推广氮、磷、钾、微量元素配施技术,大幅度提高增产能力。根据我县土壤肥力状况,一般玉米底肥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以上,尿素20-25公斤,普通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锌1-1.5公斤,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面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监测预报,根据不同病虫草害,不同流行期特性,采取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拔出中心病株、田间喷雾等方式,综合防控玉米螟、玉米蚜虫、红蜘蛛、玉米丝黑穗病、茎腐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节水补灌技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集雨水窖和人饮工程等一切可利用的水资源,通过坐水点播、点浇点灌、垄沟微灌及注水补灌等技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落实节水补灌技术。

(5)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利用全膜玉米所生产的大量秸秆,一方面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另一方面大力促进青贮氨化和机械揉丝技术发展畜禽养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养殖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2.马铃薯

(1)黑膜马铃薯垄上微沟高产栽培技术。针对马铃薯种植特点,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创新改进,将双垄双沟改为双垄单沟,垄宽75cm,垄沟宽45cm,高15cm,垄脊中间开10cm的浅沟集雨,使垄面呈“m”型,解决大垄中间部位始终较干的问题,实现降雨资源的最大化集纳保蓄和高效利用;改侧播为垄上脊播,增加土壤熟土层厚度及薯块有效生长空间,使薯块生长均匀,有效提高马铃薯商品率。

(2)深松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深松耕处理打破犁底层,只松土,不翻土,处理后土壤土层不乱,能显著改善土壤的透水能力、提高土壤质量,是提高马铃薯的生产能力最有效、最先进、最环保的耕作技术。马铃薯种植田要求每3—5年必须深松耕一次,使用全方位深松机,深松深度35cm以上,深松间隔40-50cm,深松后要对土壤进行平整细碎及镇压作业,为马铃薯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全面推广脱毒种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虫害,不同流行期特性,加强监测预报,采取土壤处理、药剂拌种、统防统治和综合防治等措施,有效防控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马铃薯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优良脱毒种薯生产应用是实现马铃薯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要保证百万亩马铃薯一级脱毒种薯全供给,需改造现有马铃薯脱毒苗快繁中心、马铃薯繁种企业或合作社扩大脱毒种薯繁种基地,提升脱毒种薯供应能力。

(5)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实践生产中组织技术人员,加强与机械生产厂家的联系,不断改进和推广使用马铃薯垄上微沟起垄覆膜一体机,加快覆膜进度,提高覆膜质量;在收获一周前用杀秧机杀秧还田,然后用马铃薯收获一体机进行收获,减轻劳动强度。

五、补助标准

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每亩各补贴地膜2公斤;其他种植农户按照60元每卷收取统购地膜资金。

六、实施步骤

全膜种植从2019年9月底启动实施,到2019年11月结束。根据项目实施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9年9月底—10月初)。一是各村采取有效方式,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留足地块,规划确定示范片带,对确定推广黑膜马铃薯的旧膜覆盖地块,留膜春用。二是组织乡镇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各村根据推广任务,确定落实地块和示范片区,把任务面积落实到农户到地块。四是搞好地膜、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采购、调运和筹备,做好覆膜机具维修和调试。五是引导群众广辟肥源,广积农肥,备足化肥。

(二)秋季覆膜阶段(2019年10月初—11月中下旬)。一是按照地膜发放程序和要求,加快投放力度,确保地膜及时入村到户,各村要统筹做好省投农机具的调配使用,提高机械覆膜强度。二是结合秋季整地,对全膜种植地块进行“扎钢”施肥。三是组织农户边揭旧膜、边深松耕、边覆新膜,并及时打好渗水孔。四是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巡回督促检查、责任追究和日报告等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完成全膜玉米秋覆膜2.7万亩、黑膜马铃薯秋覆膜2.1万亩。五是完成秋季覆膜补助地膜发放工作,做好农户供膜卡、清册、推广面积等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六是加大田间管护力度,及时封压破损地膜。七是大规模开展宣传培训。

(三)春季覆膜阶段(2020年2月初—4月下旬)。完成剩余补助黑膜发放工作,做好农户供膜卡、清册、推广面积等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好土壤解冻监测,准确把握顶凌覆膜时机,采取边揭旧膜、边起垄、边覆新膜的办法,集中力量完成黑膜马铃薯顶凌覆膜0.9万亩。调运储备玉米种子和马铃薯脱毒种薯,做好播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四)田间管理阶段(2020年4月中旬—11月)。指导农户选好玉米最佳推广品种,应用优良马铃薯脱毒种薯,做好适时播种,破土引苗,追肥补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各村工作组长为组员的科技抗旱增收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膜玉米和黑膜马铃薯种植,切实抓好资金整合,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加强对科技抗旱增收工程政策宣传、技术服务、物资保障、任务落实等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各村也要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成员及各社社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村组任务落实。实行包村、包社、包户、包任务、农业技术人员包技术培训的“五包”措施,将任务量化到每个干部身上,做到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强化宣传培训。镇上要在袁三公路、土河公路线等交通沿线悬挂横幅,每村张贴标语不少于10条,镇村组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印制明白纸宣传指导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重要意义以及技术要点,重点加强家在当地的干部家庭、教师家庭、党员家庭、大学生家庭、农村低保家庭、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农户带头示范作用。让广大群众确实明白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带来的实惠,掌握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技术规程。全镇农业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期间专职从事所包村组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示范点落实等工作。同时,所有技术人员要以所包村组为基础,每人开展科技入户20户,再由每1户示范户带动5-10户农户,大力推行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管理,把推广绩效与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相结合,确保技术服务跟得上,质量标准不走样。

(三)落实目标责任。继续将2020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任务作为评价镇村组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书记、镇长包片,其余科级干部包村,一般干部、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户包地块的目标责任制,形成干部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齐抓共管、全面落实的良好格局。镇政府要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实行日报告制度,各村于每日下午4:00前将秋覆膜、顶凌覆膜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报镇党政综合办公室,镇上汇总后报县农牧局,对思想上不重视,消极应付,进度缓慢的村要及时召开后进促进会,确保任务的按时全面完成。

(四)确保物资供给。建立以项目配套物资为支撑、以部门整合配套资金为补充,以农户自筹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保障的投融资机制。对省上、县上和镇上统一采购的地膜,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以户为单位发放供膜卡,供膜清册上要有户主盖章,由包村组长、包镇技术人员、村支书签字,确保地膜入村到户,做到档案资料一致、齐全;对县上投放的起垄覆膜机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统一管理,项目实施期间委托项目村代管,统一调配使用。

(五)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全膜种植,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坡耕地人工牧草种植,为畜禽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使农民逐步走上“少种地、精种地、种好地、高产出”的路子。通过鼓励和支持养殖企业、养殖户,加大青贮池建设力度,加快推广全贮、青贮、黄贮、机械揉丝、饲料加工等技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积极应对由饲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养殖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把全膜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与沼气建设相结合,发展循环农业,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建立绿色生产基地,为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品牌农产品打下坚实基础,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现代旱作农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