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独特的气候的条件,造就了会宁县生产各类小杂粮的优势。会宁县没有大型污染工业企业,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相对较少,传统种植极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符合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品质优势。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有利于关键技术的集成,加速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有利于依靠政策,稳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依靠标准化种植,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会宁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延长产业链条,带动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小杂粮种植产业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市场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提升支柱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产业支撑和促进作用。通过小杂粮产业化开发,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系列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达到了既富民又强县的目的。培养和造就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农民技术人员队伍,能够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拓大量就业岗位,因此,该项目完全符合科技富民强县的要求。
二、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加大对产业的科技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扶持,全面推进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增强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健全服务体系,提高三个效益(经济、社会、健康)的建设目的。形成小杂粮种植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产品优质化、产业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产出高效化的产业化格局。
(二)总任务
加大种子工程的投入,在全县小杂粮35万亩种植中,新引进小杂粮优质新品种陇谷11号、陇糜5号张杂3号,建成1850亩小杂粮新品种示范种植基地,单产由 215kg 提高到 247kg /亩以上,亩增产13%以上。年内培训小杂粮种植能手1200人,印发科技培训资料0.5万份,举办科技专题讲座2期,开展田间现场技术指导10场(次)。下派科技特派员,新建专业合作组织,建成县小杂粮科技信息中心,乡镇级科技信息服务站,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
(三)预期效果
1.通过项目的实施引进小杂粮优质新品种3个,在项目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区良种率达到100%,新品种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l0%以上。
2.通过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在项目区全面推广旱作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小杂粮亩增产15%以上。
3.通过实施优质小杂粮示范区建设,在会宁县南部、北部二阴山区的中川、老君、杨集、土木大沟、八里等乡镇建设绿色食品小杂粮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区10个,每个示范区建立300亩左右的集中示范点。
4.通过实施绿色食品小杂粮生产规范技术,从产地环境、品种、栽培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制定绿色食品小杂粮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5.通过项目的实施,建成1800亩小杂粮种子示范基地,年产优质小杂粮44万kg,产值158万元。
6.通过实施以植物源农药利用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利用植物源农药具有环保、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开展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试验。
7.通过项目实施,使全县优质小杂粮良种化种植率达到98%,自给率达到100%。
8.通过项目实施,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三、具体任务
根据本项目总体目标与总任务,结合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实际,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一)优质小杂粮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基地建设
县科技局牵头,农技中心配合,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组织引进谷、糜等小杂粮优质新品种3个,建立示范种植基地10个。对试验、示范筛选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大面积种植,完成新品种示范面积1800亩,标准化栽培示范面积5万亩。在项目期内,决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丰产、高效加工型于一体的新品种3个。
通过优质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组装配套各项小杂粮生产新成果和新技术的集成创新,总结编制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使小杂粮生产走上标准化栽培的轨道,使小杂粮亩产量在原有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到15%以上,全面提升本地小杂粮生产的科技水平,推动小杂粮产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三)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县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科技信息服务站10个,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12个。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建立和完善绿色小杂粮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检验检测,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普及安全使用知识,杜绝违禁药物及添加剂的使用,实现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以企业为龙头,与基地农户签订规范的合同订单,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保质保量向龙头企业提供产品原料,保证龙头企业有稳定的资源;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按规定价格收购产品,保证农户的经济收入不受损失。加强检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全面提升小杂粮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1.年内各点选派1名科技特派员到示范点开展小杂粮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其成为乡镇小杂粮生产的技术骨干。 2.年内邀请甘肃省农科院杂粮室、市、县农业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小杂粮栽培技术讲座2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10场(次)。通过培训,力争在年内做到县有专门技术人员,乡有技术骨干,村有农民技术员,户有种植能手。 3.选派5名科技特派员,组织引进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推广新品种;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对种植区病虫害进行监测,进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每月不少于2次,并及时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工作。通过技术承包的形式,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和开展科技培训。 四、主要技术内容和技术措施 项目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新品种引进技术、标准化示范种植技术、丰产栽培技术、生态沼肥生产应用技术、植物源农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产品加工技术、技术培训等。 (一)新品种引进筛选技术 主要引进筛选优质高效、高产新品种,确保项目区种子的纯度和优质化。 1.品种选择 选择已审定定名推广的、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种植的新品种。 2.种子处理 选择饱满种子,播前晒种,用种子重量0.15%的拌种双进行拌种,以防治黑穗病。 3.选地、选茬与整地 选地:选择耕层深厚、质地疏松的旱川地、 梯田、 沟坝地或缓坡地等。 选茬:以豆茬、麦茬、马铃薯茬为好。 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晒垡,秋季打耱收墒。 4.施肥 施用肥料应符合《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394-2000的要求。农家肥施肥量12~15吨/hm2,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氮肥41~ 109kg /hm2,磷肥125~ 333kg /hm2,钾肥22~ 33kg /hm2。全部农家肥、磷肥、钾肥及90%的氮肥作底肥一次施入,10%的氮肥与降雨相结合于开花前追施。 5.田间管理 播后将土壤打绵耱平,中耕除草2—3次,同时进行间苗匀苗。 6.病虫害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00的要求和植物源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规程,保证农药使用效果和使用安全。 7.根外追肥 在作物孕穗期,到开花灌浆期,适时进行沼液或磷酸二氢钾等肥叶面喷施。 8.收获 适时收获,做到单收、单运、单脱粒、单贮藏,确保收后打、运、贮及加工过程中不发生二次污染。 (二)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 1.按照绿色小杂粮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相应的质量执行标准,建立小杂粮产品质量监测及土壤、肥料分析化验等技术措施,全程监控绿色小杂粮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2.种植技术 主要采用全膜双垄沟播再利用和膜侧种植技术,尽量做到品种种粒饱满,及时播种,达到苗全苗壮的目的。 3.土壤改良技术 包括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 4.节水技术 全面推广旱作高效集水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为促进小杂粮生长,达到高产丰产目的,全面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6.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 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站,以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做到早预报早防治。 (三)完善科技服务培训体系 充分依托县、乡、村科技网络体系,完成科技培训计划,编印《小杂粮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小杂粮配方施肥技术方案》,《谷子膜侧种植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小杂粮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实用技术资料。 五、市场与效益分析 (一)市场分析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全国小杂粮每年出口量约100万吨,最多可达180多万吨,小杂粮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年荞麦年消费量为11.6万吨,而本国产量仅2.1万吨。近年来,日本从我国进口的荞麦每年达5.54万吨,仍不能满足其需求,荞麦原粮出口价格亦因此一路上升,由260美元/吨升至600美元/吨。 由于小杂粮具有营养健身之功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保健、营养、食疗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小杂粮市场价格逐年上升,市场供需两旺,人气十足。会宁县具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品牌优势和甘肃省食品学会营养食品生产的监制授权,做大做强会宁的小杂粮这一优势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效益分析 本项目是典型的小杂粮产业化项目,以资源为优势、企业为龙头,形成小杂粮产、加、销一条龙的开发格局,将对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种植经济效益 本项目通过一年的实施,完成小杂粮莜麦、荞麦、谷子、糜子等良种示范基地建设面积1800亩。 (1)种植成本分析 单位面积成本为300元/亩,其中: 籽种用量 3kg /亩,单价10元/kg,年均籽种成本为30元/亩; 肥料:80元/亩; 地膜:30元; 植物源农药:20元/亩;亩用工费:160元/亩;<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FONT-SIZE: 16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