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主页

科技管理

会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部门:科学技术局 | 栏目:科技管理 | 来源:科学技术局 | 作者:科技局 | 日期:2016-12-15 17:41:13 | 阅读: 3765

 

会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会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对提升今后五年全县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宁县“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会宁县委关于制定会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是阐明“十三五”时期全县科技发展导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县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科技发展和基础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年来,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会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三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制定出台了《会宁县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会宁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方案》、《会宁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2013-2015年)》、《会宁县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效推动了全县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2015年度,全县财政投入科技经费205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公共支出的0.06%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5310.16万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9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约2481.2万元,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0%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2.科技实力逐步增强。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种,科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52项,获得上级科技部门科技项目经费320万元。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县级工程技术中心9家,涉及小杂粮、亚麻油、苦荞麦、马铃薯、玉米、籽瓜、杏产品、奶产品、中药材、硬软件开发等产业。各级中心以企业研发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发挥行业服务机构职能,开展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  

3.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全县科技特派员人数达到148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人数达到70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68人;建立县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1个,乡镇级科技信息服务站28个,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128个;建成科技示范乡镇10个,科技示范村81个,科技示范户377户,科技示范基地5个,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4.科技素质显著提高。组织各类科技培训班1400余期,受训48万人(次)以上;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培训活动326场(次),制作科普画廊 240平方米 、科普展板360块,赠送科普图书5.7万册,印发科普宣传资料30万份积极组织各学校师生参加全国和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年来共征集科技创新大赛作品1335件,获得各级各类奖项461项,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八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甘肃赛区)竞赛活动和“中国流动科技馆”会宁县巡展活动,对推动我县青少年科技活动蓬勃开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5.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2014年,县知识产权局挂牌成立。以核心企业为主体,与甘肃省农科院、西北农业大学、中科院兰州寒旱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马铃薯深加工、营养食品配方、亚麻油生产技术、小杂粮开发、旱作农业示范等多项技术合作。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品种763件;签订合作项目26个;全县专利申请受理368件,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达30%以上;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鉴定省级新产品5个;完成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5820万元。  

“十二五”期间,我县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创新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高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匮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人均科普经费水平较低。今后,构建创新平台和载体,集聚和激活创新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仍是科技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是我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对创新的依赖更加明显,科技交叉融合和加速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承接大都市科技资源辐射的优势更加明显。我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迫切需求,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打好脱贫攻坚战”统揽工作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针,着力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提高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县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把握好六个原则  

——坚持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重视三大产业科技进步,突出企业在产学研互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坚持市场导向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技术市场建设,鼓励市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构建延伸政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网络,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建设,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促进技术和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开放合作引领区域创新,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用好省内外科技资源,着力吸引急需的创新创业要素,完善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研发平台。  

——坚持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吸收和用好各类人才,建设以专业化、产业化人才为重点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围绕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产业技术研发需求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以局部跃升带动整体发展。  

——坚持特色产业与优势带动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区位、产业、品牌和城市特色,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形成具有会宁县特色的科技型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力争把会宁建设成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高端自主研发成果不断出新,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专业化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有效满足大众需求,创业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充满创业创新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  

在创新投入上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40人,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3%  

在创新能力上取得重大进展——全县4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或实验室,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达到20%,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1.6亿元。  

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家;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建成 5万平方米 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上取得重大进展——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实现全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7%的目标,科普经费达到人均1  

在科技扶贫上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7%60%;全县涉农科技型企业达到10家,都建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确保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  

在公共事业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供水、供热、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整合卫生系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均达到100%;全县284个行政村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年均增长30%;通信 4G 、 5G 基站达到500个;村级科技文化阵地达到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紧紧围绕“四县三区两城一市”建设定位,重点依托“三大优势、三大项目、三大政策”支撑,通过发展方式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循环、附加值高的会宁特色产业体系,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  

(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和区域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在会宁建设中试产业化基地。吸引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会宁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用好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结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技术含量的特点,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和融资担保服务。围绕传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配套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会宁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  

(二)创新人才引育工程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激励扶持政策,大力引进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专业性技术人才在孵化器集聚发展。鼓励和支持孵化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交流,为入孵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支持。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培养一批创业培训师资,鼓励成功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辅导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孵化器管理水平和创业孵化成功率。  

发挥本地现有人才作用,在工业、农业、卫生等行业和重点建设领域推行首席专家制度。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技能人员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培训,探索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为持续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夯实基础。选拔一批农村经纪人,依托相关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教学、模拟操作和现场实习,提高其经营素质和带头能力,为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平稳运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农村经纪人队伍。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进行科技扶贫,开展城乡人才对口帮扶,推进城区各行业人才支援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探索“项目+人才”、“人才+企业+项目”的引资引才模式,带动本土人才开发。落实高层次人才在落户、资助、薪酬、职称评定、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创新载体集聚工程  

1.会宁工业园。会宁县西城产业开发区、郭城工业集中区为核心,规划建设商贸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轻纺服装产业园和电器制造产业园,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园区分工明确合理、协同创新的开发格局。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实行“管委会+开发公司”组织架构的“开发—管理—服务”一体化开发模式,明确在项目立项、土地规划、建设环保、工商财税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坚持“一园一品”、“一园一业”,每个园区培育定1-2个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群。  

2.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企业建设、政府监管的模式创建综合办公、信息服务、综合性金融服务等创新研发公共平台,具体由会宁宏德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开展企业服务,西城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进行监管,并协调国税、地税、国土等部门给予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政策、场地、税收等方面的原始扶持和创业辅导培训、投融资、市场推广等增值服务,减少企业风险,促进企业良好成长。到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 5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达到35家,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等研究机构,构建亚麻油、马铃薯、小杂粮、草畜、中药材、瓜菜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推动区域企业“抱团创新”和产业升级。到2020年,建成专家服务平台2个、公共专业检测平台5个;组建农特产品开发产业联盟6个。  

4.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加快推进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鼓励企业深入推进技术标准、专利和品牌战略,争取更多企业创立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培育壮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完善服务体系,支持具备专利代理资质的代理人在全县开展专利中介服务,引导企业和个人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支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将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范围。到2020年,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达到5家,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1家。  

(四)产业引领发展工程  

1.开展农业技术示范。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战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模式。抓好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提高区域农业整体科技水平,着力建设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农业。  

——草畜产业。重点推广肉牛冻配改良、生猪常温人工授精等畜禽良种繁育、饲草加工技术,逐步培育形成“甘肃中部肉羊”新品系,制定品种改良、圈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标准,建立健全良种猪繁育体系,发展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养殖。到2020年,全县羊、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00万只、22万头、120万头、600万只;建立3000亩以上紫花苜蓿整流域示范基地30个,1000亩以上的整流域优质牧草示范基地50个,全县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  

——马铃薯产业。推广马铃薯黑膜沟播、垄上微沟、脱毒种薯覆盖、机播机收等技术,重点建设沿黄灌溉区早熟菜用和加工专用型、中北部旱山塬区晚熟兼用型、东南部二阴山区淀粉加工型三大类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改扩建脱毒种薯快繁中心3处,建成原原种无土栽培网棚500亩、原种网棚生产基地1200亩、高山隔离原种生产基地8800亩、一二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贮藏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  

——玉米产业。重点推广株型紧凑、抗逆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的粮饲兼用型及全贮饲用型杂交玉米品种,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全省玉米种植第一县,创建全国知名工业玉米原料基地。到2020年,全膜玉米稳定在90万亩以上,努力建设“国家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区”。  

——小杂粮产业。扶持和培育小杂粮加工企业,推广良种良法,建成以旱山区为主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动生产,提高规模效益。2020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总产量达到5.1万吨。  

——瓜菜产业。着力打造以郭城驿镇扎子塬、黑虎、腰井、河畔镇车川、草滩乡殿坪、土门岘乡土门等六个村为主的西瓜生产基地,以“三沟四河”(老鸦沟、武家沟、杨赵沟,祖厉河、土木岘河、断家河、黑虎河)流域为主的籽瓜生产基地,以沿黄灌区和人饮工程覆盖乡镇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推广钢骨架组装式温室、钢骨架大棚、工厂化育苗、微喷滴灌、机械化耕作、自动卷帘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产销对接。到2020年,全县蔬菜、西甜瓜等栽培面积达到21.9万亩,总产量达到18万吨。   

——中药材产业。以南部二阴山区和退耕还林地林药间作种植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党参、黄芪、黄芩、甘草、板蓝根和柴胡、秦艽等中药材种植。同时,引导扶持长征药业、乾荣药业等制药企业,积极推进GMP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加工水平。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74万吨。  

——亚麻产业。以柴门、甘沟等乡镇为重点,着力打造亚麻标准化生产基地,集成应用全膜玉米膜后二次利用穴播亚麻、合理密植、适期播种等配套栽培技术,努力开发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积极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到2020年,全县亚麻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达到2.1万吨。  

——林果产业。加强森林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与推广,实施大环境绿化上水工程,引进果树滴灌设备,探索出适合我县节水灌溉进行集约化果树栽培的方式方法。重点抓好10万亩苹果、20万亩核桃林果基地建设和3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建设,实施30万亩仁用杏高接换优。加强优良乡土树种、外来优良树种栽培试验和示范,荒山造林容器苗使用率达80%以上;提高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良种使用率,良种使用率达100%;工程建设区域内林农受训率达到80%以上;工程造林保存率超过85%,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  

2.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着力打造特色工业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农业配套制造、轻纺服装、电子电器、新型建材、新能源等六大主导产业,构建绿色发展与信息化相融合、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工业经济体系。鼓励传统产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水利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和新一轮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争取实施李家塬、扎子塬电力提灌等工程,全面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到2020年,全县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将达到2. 3亿立方米 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5万亩。  

——农田改造。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田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到2020年,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4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1.6万亩;更新改造农业设施,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20项,完成灌区2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新兴产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强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改造、秸秆垃圾等热电联产项目,实现餐厨废弃物、养殖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废旧地膜、棚膜、粉煤灰、脱硫石膏、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研发凹凸棒石材料生产,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场和兆瓦级并网光伏示范电站,支持培育太阳能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