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会宁小杂粮试验站科技开放周活动在中川镇高陵村举行启动仪式。
会宁小杂粮试验站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遴选的第一批院级野外试验站,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支持和建设的农村基点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家从事小杂粮研究的专业试验站。自1958年建站至今已有60年历史,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怀下,在国内同行的支持下,经过50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试验站已成为全省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基地、服务三农窗口、农民科普培训阵地。
试验站建站以来,先后育成糜、谷、荞麦、燕麦新品种25个,有多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其中陇糜7号、陇糜9号、陇糜10号、陇谷6号、陇谷032、陇谷029、陇谷11号等品种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品种或高产创建主推品种;试验站主持完成的15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励;主持制定的14项地方标准通过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其中“糜子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范”是国内第一部糜子资源抗旱性鉴定的地方标准;参编出版《谷子栽培学》等小杂粮专著9部;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有2项申请专利获得授权。试验站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为甘肃旱作特色作物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我国糜谷学科发展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启动仪式由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杨天育主持,仪式上会宁小杂粮试验站站长董孔军介绍了科技开放周的活动内容,农科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张国和介绍了省农科院科技周情况,县政协副主席刘琦作了致辞,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任贵忠和省农科院副院长李敏全依次作了讲话。
仪式结束后,各位与会人员观摩了会宁试验站的谷子、糜子品种试验田,并现场进行了优质米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