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全县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相关要求,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紧密结合会宁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概况
我县地质灾害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类型,呈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较大的特点。截止2021年底,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1处,其中滑坡45处,崩塌40处,泥石流6处。2021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自然资源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作为,严格落实地质灾害“三查”、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三、2022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结合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汛期气象降雨趋势分析,全县2022年总体降水较往年偏多,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2021年有所增加。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在3-10月,其中3-4月为消融期,在部分冻土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随着冰冻消融有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可能;5-10月为汛期,当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日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极易诱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和公路、露天开采矿山的掌子面及施工现场的崩塌等地质灾害;7-9月为主汛期,强降水过程较多,由此而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四、重点防范期和预防区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防范期和主要预防区。
(一)重点防范期。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和形成特点以及主要引发因素,确定重点防范期为3—9月。3—4月(消融期):冻土地带和积雪较多的山体崩塌、滑坡体以及地下水位较高地段,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同时,还应重点防范春季灌溉期,塬边缘地带发生崩塌、滑坡灾害。5—9月(汛期):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和主要防范期,重点防范因强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二)主要预防区。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辖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加强监测预警。还要加强防范各类工程建设和采矿,特别是切坡、采砂、粘土开挖等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全县地质灾害危害范围较广,包括各乡镇人口密集区、机关单位、学校、幼儿园、易地搬迁点、公路沿线、水利工程、输电线路、通讯光缆等均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全县地质灾害隐患及分布特征如下:
1.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祖厉河流域的城区段周围、桃花山及东山坡脚、主要公路沿线、城乡之间的公路沿线、乡村居民点削坡建房区、矿山开采区和旅游景区等。
2.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郭城驿、河畔、新庄、甘沟驿、会师、丁家沟、中川、八里湾、柴家门、党家岘、侯家川、杨崖集、大沟、新添堡、新塬、翟家所、汉家岔、太平店、刘家寨子等乡镇。
3.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会师、土高、丁家沟、侯家川等乡镇,在祖厉河流域一带的教场沟、鸭掌沟等沟谷上游区域,以及沿河两岸支流和沟谷区域。
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会师、刘家寨子、草滩、八里湾、四房吴等乡镇。
5.地裂缝。主要分布于白草塬、丁家沟、柴家门、刘家寨子、新塬、杨崖集、头寨子、汉家岔、土高山、平头川、太平店、老君坡、甘沟驿、新添堡等乡镇,重点在采矿区、水库周边等区域。特别是白草塬镇塬面受引黄灌溉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裂缝,在强降水条件下易引发地质灾害。
五、防治重点工作任务
(一)发放两卡,加强“三查”工作。各乡镇、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紧盯重点时段、重大隐患和重要地区,严密监测辖区内地质灾害点,及时掌握隐患情况,对发现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做到整改措施到位,确保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要认真落实“两卡”(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及时发放“两卡”,防灾工作明白卡应明确地质灾害位置、类型、规模、威胁对象、预警信号等防灾工作内容,避险明白卡应明确转移负责人、转移路线、自然灾害避灾点(或临时避灾场所)、应急联系方式、联系人等内容,“两卡”由各乡镇负责在4月20日前发放到有关单位和个人。要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责成责任单位迅速落实防治措施,及时消除灾害隐患。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于4月25日前将辖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预案、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汛期值班人员名单、“两卡”发放等情况上报县自然资源局207室(或辖区内国土资源中心所)。
(二)动态监测,加强群测群防。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按照“以人为本、群测群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和责任体系,细化群测群防网格管理,夯实基层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将村组、社区等最小行政单元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推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APP 应用,建成新型群测群防网格体系,全面开展群测群防。对所有隐患点都要落实监测责任人、监测人的管理制度。各乡镇要将地质灾害防灾监测责任落实到村组、单位和各矿山企业,并落实到每一个人。要明确各有关单位具体责任,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和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91个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如发现监测点有异常变化或暴雨天气时,安排专人昼夜监测,每次监测均应及时记录并保存。要不断完善“人防+技防”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普适性和专业性监测预警设备作用,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
(三)畅通信息,加强预警预报。县气象局要会同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建立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畅通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乡镇、有关部门收到预警预报信息后,要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威胁群众,并启动预警响应机制,最大程度减少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避险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单点防灾应急预案,明确具体可行的撤离路线和避险场所,同时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隐患点避险演练,使群众树立避灾意识、熟悉避灾信号、掌握避灾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快速撤离。务必做到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全覆盖,应急演练、避险演练率达到100%,全面提高群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各乡镇务必于5月20日将演练成果资料报送县自然资源局207室(或辖区内国土资源中心所)。同时,各乡镇、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会宁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五)积极谋划,实施工程治理。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通过向上积极争取、地方自筹、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有效整合资金,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稳定性差、危险性大, 直接威胁城市、城镇、居民密集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且不宜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程治理,不断根除地质灾害隐患。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要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进行治理;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电力、通讯等设施和学校、旅游区的地质灾害治理,由相关部门及单位负责治理。县自然资源局要积极协调各乡镇政府,于10底完成会宁县杨崖集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项目。
(六)梳理排查,监管切坡建房。对已纳入的切坡建房点和其它的危险切坡点再次排查梳理,以属地乡镇为责任主体,落实责任,建立明细台账,按一户一档标准完善好档案资料,加强后期跟踪、监测、治理和管理。对山区农民切坡建房,一般不允许削坡建房,确实因地形条件限制、需削坡建房的,必须首先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必要护坡等防范措施,方可施工建设,以确保建中建后人员和房屋安全。
(七)调查摸底,推进避险搬迁。生态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有效途径。各乡镇政府是该工作实施的主体单位,各乡镇要摸清居住在地质灾害威胁区、地震灾害威胁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湖泊)防洪管控区和生态敏感区等六类生态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众。要精准确定避险搬迁范围和安置对象,集中力量逐村逐户识别,查清管控区、敏感区、保护区等不同生态区域内具体搬迁意愿、搬迁人数,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要与避险搬迁、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制定避险搬迁和安置点建设实施方案,严格避险搬迁底线原则,“成熟一批,搬迁一批”,做到整体搬迁、消除隐患区域,切实维护受威胁群众的利益,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杨崖集等乡镇政府于10底前完成2022年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任务。
(八)主动对接,评价地灾风险。在既往调查的基础上,县自然资源局要主动对接,委托专业第三方利用综合遥感、勘探等科学手段,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1:5万风险调查,12月底前完成会师镇1:1万风险调查,并对地质灾害点和区段进行风险评价,以期掌握我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变化特征,为今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学防范、综合治理等工作筑牢基础。
六、保障措施
(一)靠实防治责任。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各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制定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健全群测群防网络,靠实监测预警责任,把防灾减灾工作组织好、落实好。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查检查,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夯实责任。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要固定监测人员,明确监测责任,常年监测,并能及时发出预警预报。各乡镇应落实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牌、警戒线设立、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相关费用。
(二)推进部门联动。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进部门联动机制,县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县财政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要搞好预算和资金配套,安排必要的资金,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落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经费、项目配套资金,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县应急管理部门按照会宁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险情,要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迅速采取避让等处置措施,组织干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安置和疏散灾民,确保社会稳定;县气象部门要针对灾害性天气,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发改、教育、民政、住建、交通运输、水务、卫健、文体广旅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注重宣传培训。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大力开展广场式防灾减灾宣传,发放科普读物、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警示,提高群众防灾、识灾、避灾能力;对本行政区内隐患点监测人员要进行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履职尽责能力,使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基本掌握“四应知、四应会”。在汛期前要帮助组织好以乡(镇)、成员单位、村庄、厂矿、学校为单位的应急预案的编修以及演练工作,乡(镇)级演练不少于1次。
(四)严格值班值守。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险情巡(排)查、灾害速报制度,落实好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汛期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准确上报,必须迅速向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应急管理局报告。县应急管理局电话:0943-3226525,县自然资源局地质灾害速报电话:0943—3221746。
附件:会宁县2022年汛期地质灾害预防要点
附件
会宁县2022年汛期地质灾害预防要点
灾害类型 | 所在地 | 潜在危害 | 预防要点 |
滑坡、崩塌 | 祖厉河流域的城区段周围、桃花山及东山坡脚、主要公路沿线、城乡之间的公路沿线、乡村居民点削坡建房区、矿山开采区和旅游景区等。 | 危及滑坡、崩塌体下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1.指定专人监测 2.注意降水预报 3.出现险情及时撤离 |
不稳定斜坡 | 郭城驿、河畔、新庄、甘沟驿、会师、丁家沟、中川、八里湾、柴家门、党家岘、侯家川、杨崖集、大沟、新添堡、新塬、翟家所、汉家岔、太平店、刘家寨子等乡镇。 | 危及斜坡体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1.设置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 2.指定专人监测 |
泥石流 | 会师、土高、丁家沟、侯家川等乡镇,在祖厉河流域一带的教场沟、鸭掌沟等沟谷上游区域,以及沿河两岸支流和沟谷区域。 | 毁坏房屋、危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1.建立预警系统 2.进行综合治理 3.出现险情及时撤离 |
地面塌陷 | 会师、刘家寨子、草滩、八里湾、四房吴等乡镇。 | 造成大面积农田房屋毁坏。 | 1.设置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大量渗入 2.填堵塌陷坑 |
地裂缝 | 白草塬、丁家沟、柴家门、刘家寨子、新塬、杨崖集、头寨子、汉家岔、土高山、平头川、太平店、老君坡、甘沟驿、新添堡等乡镇。 | 威胁着裂缝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1.指定专人监测 2.注意降水预报 3.及时填堵地裂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