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会宁:“旱变水”高标准梯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治理水土流失是守住绿水青山的关键,更是生态优先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会宁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加快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河畔镇任半岔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该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旱作农业区快速发展创出了新样板。

走进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新建的梯田层层叠叠,线条分明,宽度达30米以上,适合大型农机规模化耕种,同时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配有滴灌设施,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浇水难的问题,而且每亩地节水400到500立方米,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种植方式,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制约因素,极大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河畔镇任半岔村,属典型的干旱山区,以前农业生产“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为了解决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产出效益低下、农业设施空白、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2021年会宁县引进润丰集团,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进行“坡改梯”改造提升,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其中上水工程总投资1.6亿元,供水管线10.83公里,两级提灌总扬程450米,库容量13万平米,调蓄水池9座;高标准梯田项目设计面积3.2万亩,总投资0.9亿元。

该项目的实施,当地农民每年可得到土地流转费达570万元,人均收入2016元;项目区每年可吸纳务工人员700人,土地流转后,每户可解放出1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初步测算,目前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将分别增长250%、400%,由原来的亩产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两类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按2.2万亩、1万亩计算,年产量达到2.2万吨、4万吨,总产值达1.74亿元,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水利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施“坡改梯”“旱变水”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是打基础谋长远的事,是历史性的跨越,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土地一次性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化,农业效益最大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化耕作模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2023年,河畔镇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坚持高标准梯田建设与生态治理、产业化发展、撂荒地复垦复种等相结合,特别是全力推进全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接续打造任半岔村“坡变梯”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3万亩,使零散化的山坡地变为整体化梯田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旱农区生态环境,彻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为会宁县乡村振兴贡献河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