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2月14日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 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请问如何理解和认识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请问当前全国粮食安全形势怎么样?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下一步具体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请问今年农业农村领域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哪些政策亮点?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这些年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请问现在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都有哪些?有哪些政策利好助力农民增收?谢谢。
增收致富这个词是多年在用的,党的二十大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这个词,我觉得在新的阶段有新的含义,这会儿的“富”显然是共同致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要求,词是一个老词,但是有新的内涵和要求。具体我想请吴宏耀同志回答一下。
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三农工作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保供,一个是增收,所以增加农民收入确实是三农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下面,我接着唐仁健主任的介绍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此,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部署安排,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这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我们将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目前,我们调查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在省域内就业,超过一半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我们将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
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53%,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我们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是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谢谢大家。
唐仁健:
刚才讲到农民增收是中心任务,大家要注意,还有粮食安全,那是首要任务。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都很重要,在实践上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统筹兼顾好。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请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内在活力方面提出了哪些新任务新要求?谢谢。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到两个驱动,一个是科技创新驱动,一个是制度创新驱动,也就是改革。下面我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来增动力、添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总的思路是,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安排。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的改革。承包地方面,重点是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探索解决细碎化的问题。宅基地方面,重点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在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强规范管理,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配置的实现形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重点是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要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二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同时,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
三是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这些年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创业,选择到县城落户。我国现有9.1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近1/3在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住。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县域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谢谢。
唐仁健:
有一点我强调一下,刚才宏耀的回答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都讲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说了很多年,到底什么样、怎么发展,以前没有明确规定,这次实际上是讲了发展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这四句话。怎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呢?也是四条途径: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所以这一点我提醒一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和发展路径,这次实际上是回答了。
中国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请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哪些具体的部署?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一手抓硬件建设,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去年中办、国办已经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三个机制。一是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二是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迹的“年轮”,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三是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多听群众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一手抓软件建设,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一是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网格化整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把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来,把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唐仁健: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深。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未来在落实好产业帮扶政策,让“土特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唐仁健:
刚才,有一个题讲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际上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且是放到五大振兴之首,并且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重点要做好“土特产”三个字文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来下功夫。
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这就是土。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也就是“两个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重点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接二连三,大家对这个都很熟悉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刚才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居间服务,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这个,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刚才讲一个原字号向制成品,这里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三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
四是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前面讲三条,如果归结到最后不联农、不带农,意义就不那么大。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这么一个格局,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另一方面,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励引导他们下乡,但另一方面也对下乡的资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目的就是最后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谢谢。